第323章 军田新政 (第2/3页)
;再往上军田增长则是一级二百亩,降了下来。
中高级军吏,不缺这点收入。
而节从虎贲以下的高级虎步军士,三道斜杠,也只是三百亩军田,军田年租收入二百余石;也远远高于汉军屯长、百石乡吏的斗食吏。
年入二百石,可以脱产养活自己、妻子,与两个孩子。
虎步新兵授军田从五十石,七十五石,百石,也足够夫妻两个吃饱。
编为虎步新兵,还会授发户田、口田;如果是单身军士,这些田地也能自行租出去,可以拿到三成田租,足够维持本人脱产生活。
所以军田授发,只是给额度,不给实际经营权。
军田额度,决定了当年的分成收益。
户田是固定的,只有五十亩;家庭不绝嗣,就能一直传承下去。
口田则是临时调拨,选择坡田或瘦田。
当退役后,就收回口田,只保留户田;若是子弟接替入伍,继续保留;阵亡或残疾,保留十年。
这两种田地,才是真正能自己耕种、经营的;不想经营的话,也能自行招租。
吏民私田招租,年租不能超过三成。
整个军田分配制度,如同一个纺锤一样,两头细中间粗。
中高级军吏不靠军田、年俸过日子,战利品分成才是大头。
为了强化对各县的控制,户田、口田都是扎堆分发,使百余户军士能聚集生活在一处,形成一个小型军事据点。
为避免其他问题,同据点的军士,会分配在不同的编队里。
这样的据点,赵基称之为庄,规模更大有三百余户的要地,称之为镇。
而分给他们的军田,名义上属于本县;一个县有多少官田,就能安置相应比例的军户。
越是富饶的县,安置的军户也多,镇压力量同比例提升。
这些军户又在本县扎堆居住……也能监视本县,谎报灾情、减免田租收益的事情,基本上也能杜绝。
总之,赵基的设计之下,军户据点组成的网络,将勒住各县,汲取各县的收入以养军。
但这需要时间落实,明年征讨关中,赵基就不准备征调多少大军。
此前他在外征战时,贾诩已完成了太原田亩统计。
就现在太原境内,除去匈奴人的牧区、耕地外,余下土地有明显的富余现象,足够分配、使用。
正是因为这样,孙资这些残留入仕的格外忧虑。
不管是他们,还是后续的移民,都在等待新的征兵令。
可是上党一战,虎步军损失有限;后续常山、陈留两场战斗,反倒带回来许多从属武装。
虎贲有限,赵基还想着压缩虎步军规模,哪有继续扩编虎步军的心思?
因此在虎步军、州郡兵体系外,又建设了大司马五部营。
五部营的主力兵员,就来自上党、常山、陈留作战时招揽的徒属,并混编了一些虎步军精锐。
五部营还没有彻底整顿顺畅,但也在授田范围内。
而州郡兵……很可惜,选入郡兵,州兵,只是有了入选虎步、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