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求同存异 (第2/3页)
个热闹。
身份地位不够,你凑进去,小兵不敢砍你,关中一众将军敢砍你。
贾诩前科再不好,也是跟着天子走完了东迁最难的那段路。
而张昶呢,察觉风险,一开始就没有掺和进去。
这样的人,此刻哪里还有大声说话的资格?
张横是贾诩的老乡,贾诩来河东时,梁兴就跟着过来了,留张横节制军队。
扒掉张横身上的皮,这家伙肯定率军参与了东迁。
只是属于追杀的那一伙,具体参战没有,也只有张横自己清楚。
李应更简单,李傕的堂弟,暴露出去,朝廷那里许多人会跳脚争着杀李应解气。
就这种场合,谁敢拍着胸膛说自己是汉家纯良忠贞之臣?
赵基反问之后,张昶也不再言语,默许了赵基对众人的评价。
贾诩干咳两声,说:“今河东、太原治蝗有力,皆赖赵侯之力。而三辅更为困乏,若得段忠明襄助,关中反手可定。”
不仅是段煨在军屯,其他人也想军屯自给自足。
可这场蝗灾之下,段煨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而其他人基本上全军覆没。
军队会进一步瓦解,李傕郭汜将失去最后的号召力。
当他们失去号召力后,与普通的宗贼、豪强没区别了。
贾诩又看向另外三人:“我召诸位来此,就是想商议此事。朝廷亦有重返长安之意,欲使赵侯镇守河东、太原以挡袁绍;借段忠明之力诛杀李傕、郭汜。若是如此,关陇大定,我等皆是难逃。”
赵基听着不动声色,他不认为贾诩在说笑。
永远永远不要将朝廷、公家当成一个人,这是个复杂的集体,上面决策的不是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计划;下面执行的人更多,拥有各种的态度。
具体描述的话,朝廷就像周身环绕尖刺触角的巨形怪物。
任何一个尖刺都在本能驱使下搜寻目标,扎进去汲取血肉,一部分留给自己,一部分输给集体。
这些尖刺触手也会相互斗争,就如贾诩此刻的所言,想要促成朝廷返回长安的就是赵温。
只要机会合适,朝廷就会执行赵温路线;不合适,就会执行其他路线。
变化无常,无孔不入,言而无信,趋利而进,才是朝廷的本来面目。
贾诩目光下,张横率先表态:“我听文和先生的。”
段煨敢不配合,张横就敢捣乱。
张昶立刻就说:“某会规劝段忠明,迎奉朝廷返回长安,遗祸无穷。”
李应也说:“若无阻隔,我勉强能与段煨一战。”
他是赵温的故吏,很清楚赵温一直有这种计划。
赵温计划成功,董卓旧部真活不下来几个人。
此一时彼一时,王允执政时赦免他们,还能保存朝廷的元气;现在什么都打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