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资源危机 (第2/3页)
但……
回顾了一下这台核裂变电站的研发与制造过程,李青松轻轻叹了口气:“难啊。”
为了做到将一整座核电站塞到如此之小的铁壳子里,同时确保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足足数万名克隆体在过去这几年里,殚精竭虑,日夜不休。
为了展开各种实验,寻求更优秀的材料和结构,达到更高的的加工精度,甚至有上百名克隆体因为工程或者实验意外而死去。
大量的资源和大量的心血之下,它才能建造成功。想要一下子再将它缩小一半,同时功率提升一倍,其困难程度连李青松都感觉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能想到的,能优化的地方都已经优化了,还能怎么改?
深空号飞船之中当然有船载小型核裂变电站的样本,但是……
逆向工程这种事情,确实有用,但最终能有多大用处,却说不好。
就比如地球时代的一辆汽车,从理论上来讲,是否将其拆卸成一个个零件,然后一比一仿制,再组装起来,就能在不掌握汽车原理的前提之下,学会制造汽车?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这忽略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材料。二,公差。
逆向工程无法破解材料配方。造不出符合要求的材料,怎么保证性能?
以及公差方面。
任何零部件的铸造都是存在误差的,但只要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便不会对整体造成影响。
单纯的测量,确实可以确认某个零部件的尺寸,但怎么知道它的公差是多少?
不确定公差,同时在仿制制造的时候也会存在公差,那么最终一堆零件拼装起来,公差就会大到无法忽视的地步,完全不可能与原版比拟。
更不要说其中的各种力矩、各种连接件的连接形式、线缆的铺设原理,等等等等,复杂的事情一大堆,全都不是逆向工程能解决的。
正因如此,李青松就算眼前守着深空号飞船,都同样造不出足够小型高效的核裂变电站,同样,守着蓝图克文明的那艘母船,也获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