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离谱至极的操作 (第3/3页)
封面是方星河本人躺在雪地里仰望天空的照片,书里面还有十四张各种造型的单人“剧照”——真就是按照拍剧的方式去照的,一一对应着各自的场景和状态。
封面同款大海报,已经在角川书店全国所有的店面里悬挂了整整半个月。
海报上的宣传语是:雪之寂,爱之殇,生死契阔,苍夜诛绝。
嗯,太符合他们中二的感情需求了。
除此之外,角川历彦根本没有再宣传一个字的方星河,尤其是对方星河的东南亚之行,完全保密。
他就专心把热度往《苍夜雪》本身上集中,将方星河本人留作为大杀器,准备在第二甚至第三阶段释放,所以插图根本没有标注任何说明,像是一个彩蛋一样,摆在那里。
开始上市的第一天,只有产经新闻书评专栏里推荐了《苍夜雪》。
「雪中沉沦的爱之镇魂歌——《苍夜雪》开启东亚『物哀』新维度」
起手就是物哀,只能说角川实在太懂日本。
雪之静寂与爱之幻灭交织,铸就平成时代文学丰碑。
中国14岁天才作家方星河创作的《苍夜雪》,绝非一部普通的青春,而是以雪国为舞台谱写的“哀史”,深深触动了本人的心弦。
主人公陈苍与楼夜雪的爱情如细雪般纯净,却被腐败的权力之网撕碎。这一故事将川端康成《雪国》中的“毁灭美学”移植至现代,更以社会派的锐利笔锋刺入现实,堪称绝对震撼之作。
文学评论家佐藤雅彦评价道:“雪既是他们爱情的襁褓,亦是埋葬的棺椁。衰败工业区的雪景,令人联想到平成泡沫破裂后的地方城市,与‘迷失一代’的无力感一脉相承。陈苍的复仇剧,如同三岛由纪夫焚烧金阁,唯有摧毁美才能拯救美——这种矛盾直击人心。”
第二天,推荐的媒体变成了两家。
《文艺春秋》刊登了另一位大物的书评,仍然是哀文化角度。
「《苍夜雪》——叩问21世纪『物哀』的终焉叙事诗」
东亚创伤与古典美的融合。
楼夜雪从教学楼顶坠落的场景,令人恍见紫式部《源氏物语》中“胧月夜之别离”。但本作的革新之处,在于将悲剧升华为“个体对抗系统”的斗争。雪都中腐败官僚的暗影,既延续了松本清张《砂之器》的社会派基因,又以方星河特有的激进结局震撼读者。
作家宫部美幸感慨:“他们如雪消散,但痕迹永存。陈苍以化学药剂与权贵同归于尽的结局,与《平家物语》的无常观遥相呼应。然而他的选择并非‘毁灭’,而是对‘记忆’的执念——这是中国年轻人对‘存在证明’的悲怆呐喊。而我们的年轻人,正在日复一日的沉迷于虚幻……”
《产经新闻》文化专栏:
「《苍夜雪》是平成日本的遗书」
泡沫破裂、就业冰河期、自杀率高企、系统性为难青少年——这些被我们封印的“负面记忆”,竟被中国15岁少年写成。
个体的愤怒精准刺穿明确的恶。这无疑是对日本社会惯于模糊责任回避的辛辣讽刺。
诗人谷川俊太郎评价:“他如雪冰冷,亦如雪炽烈。这部作品是献给所有背负失落的亚洲青年的安魂曲。”
……
简简单单几个短评,要素拉满。
日本刚刚经历的经济衰退,此时已经被总结为失去的十年,尽管他们不知道,自己还将继续经历“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但是那种由社会大环境衰退所构成的压抑感,实在太能触动日本人敏感的心弦。
日本的年轻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的?
大抵就是从平成废宅出现的那一刻开始。
他们看上去并不极端,安安静静的,不打扰任何人。
然而这种情况的本质是因为他们被牢牢的困住了,被现实被外界被社会压在那里,不能动弹,所以最终放弃了一切想法懒散躺平,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释放。
《苍夜雪》替他们释放了。
然后,方星河又在结尾把他们重新关了回去——日文版是反转结局。
这实在太残忍,却也太契合日本社会的病态。
所以《苍夜雪》毫无疑问的爆了,一天比一天热度高,不再因为作者是方星河,单纯是书本身打动了无数的日本中青年。
这种让你们爽到底,然后再重新一棒子敲回深渊的“恶魔结构”,引爆了无数日本年轻人的情绪。
离谱又不离谱的是,他们并不愤怒,反而极致狂热,宣称这是一部“写到我心灵最深处”、“撕开我的肺”、“为它哭一百遍仍然感到愉快”的书。
意想不到吧?
方星河也没有想到。
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国际市场,却偏偏在霓虹取得了甚至比本国更大的成就。
整个文学界的热烈赞美,全社会的热情追捧,令他恍若梦中。
真TM的,感情这书是为你们写的?!
当方星河终于驾临霓虹土地的时候,《苍夜雪》只用了短短半个月时间便已经风靡全国,成为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218万册的销量,远远不是它的极限。
此时,针对方星河本人的宣传甚至尚未真正开启。
霓虹社会对方星河非常好奇,也非常模糊,现在只差最后一个契机,就能名正言顺的将核弹引爆。
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效果,角川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离谱之事——
他把东京巨蛋租了下来,作为方星河《苍夜雪》签售会的场地。
是的,没错,最大容量可达70000人的东京巨蛋,正是方星河在霓虹亮相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