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文化之剑,日与月的折光 (第2/3页)
“那必须的,花20块钱买本书,排到签名转手一卖就是大几千,实在排不到,拿回去给孩子看也不亏,是不是?”
“理是没错,可咱卖谁啊?咱也没有渠道啊。”
“你往后面看。”
“嗯?”
“瞧见那些穿的特别洋气打扮贼时髦的女人没有?”
“看到了,咋呢?”
“猪脑子!那都是大城市来的方粉,咱们要是真能排到,直接找她们转手,当场就能卖个好价!”
“大城市?不能吧?方星河不是公布了之后要去北上广深吗?她们来这凑什么热闹?”
“笨!心急的狂粉呗!给我盯紧她们,她们多少钱都愿意出。”
类似的对话一再上演,看那样子,怕不是整个省会的黄牛都瞄上了方星河。
不过这也正常,黄牛由来已久,现在的生意却并不好做,因为整个娱乐行业市场体量的限制,真正具备极高商业价值的明星实在太少,内地也就那么三五个,哪个都不在东北活动。
所以,方星河堪称是北方的唯一。
而且他空有潜力,却没有渠道释放,真维斯都卖爆了却也只能填补年轻人的常服市场,根本发挥不出来方星河的商业价值,于是,买他的书,最好是签名书,就成为粉丝消费热情的唯一释放途径。
这种情况,在后世叫做爆后真空期。
意指一位新流量在大爆之后,商务暂时跟不上咖位,导致粉丝积压着消费热情却没有合适的品可以冲。
苍兰诀之后的鹤帝、莲花楼之后的诚意,都有过一段真空期。
所以那会儿的资本都喜欢提前下注,行话叫买股,给待爆咖或者待爆剧一份诚意足够的短期合同,赌一把大爆之后的商业回报。
其实方星河这边也有商家买股,尽管时代不一样,但是有眼光的商人永远都在试图捡便宜——用吕不韦来打比方,那叫奇货可居。
可惜,方星河特别不愿意消费自己的少年期形象,现在不缺钱了,所以他对于每一个品,都希望能够制造出一种极度火爆的现象。
王查理唯一在谈的商务,就是已经正式更名为特步的那家胡建公司。
其实第三版的鞋子已经很漂亮了,可是仍然被他打了回去,要求对方再做修改。
如此郑重,是因为他准备冲击今年的暑期市场,放一颗大卫星。
同时,正是因为他始终不给粉丝释放情绪的机会,才导致了今天签售现场的如斯盛大。
吉视调来了三台摄像机,一台架在隔壁楼顶,俯拍商场的火热景象;一台架在采访车上,移动拍摄人流不断汇聚的盛况;最后一台深入人群,进行采访。
李红正是今天的外拍主持。
她看到市里动用了如此多的警力,也看到了粉丝一张张脸上的热情,心中十分骄傲,与有荣焉。
可是,当她看到那么多穿着校服的年轻孩子挤在队伍中,又深深的为之忧虑。
逃学的孩子太多了啊……
这样的画面播放出去,星河将会受到怎样的批评和攻击?
尽管他本人一点都不在乎那些媒体人的噪音,可是,社会大众对此一定会有负面看法,极易导致对方星河的进一步反感,这终归不是什么好事。
怎么办?
她思考了半天,始终没能想到办法,只好先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
李红和摄像费劲的挤过人群,采访一个又一个排队者,尽量避开了学生。
结果根本避不开。
不是她本人控不住场,而是外地来的某些媒体,专门找初中生采访。
李红不用看,就知道他们会用什么样的问题去诱导出怎样的答案。
吉视有大剪刀,并且愿意保护方星河,然而并非所有的卫视台都一样怀着善意,娱乐新闻,不爆怎么娱乐?
李红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然后,就在她采访其中一位差不多得有70岁的老人时,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意外,为今天的混乱带来了巨大转机。
“大爷,我们是吉视的记者,采访一下您可以吗?”
“噢噢,行,那咋不行呢?你问吧。”
“大爷,您知道里面是在干什么吗?”
“知道知道,卖书嘛,小方,方星河!”
“哟,您肯定不是自己要买吧?能说说是替谁买的吗?”
“我怎么不能自己买?”
大爷不悦板起脸,李红和周围的人全都懵了:不是,您也看方星河?
“我就是自己想看看!”
“啊?!”
李红愣过之后,心里迅速浮起一缕振奋——好像抓到有意思的新闻了!
“那能请您讲讲原因吗?您是怎么知道方星河的?又为什么对他的新书感兴趣?您别急,我们一个一个来。”
“我前两天看报纸,看到小方的一篇文章,写得好哇!”
大爷变得更加激动,下巴上稀稀落落的胡子剧烈颤抖着,满是沟壑的脸上忽然卷起更加深刻的波澜。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注定不能开着坦克从38度线再次碾过那根盲肠……写得真好哇!年轻人没有忘记那场战争,我激动啊!”
李红瞪大眼睛,心里浮起一种猜测,急忙追问道:“大爷,您是不是原本的……”
“对!”大爷点点头,脸上浮起一抹傲然,“我真的去过!不过我没有开上坦克,我是坐着缴获来的美式运兵车杀过去的!”
开口讲出这句话时,老人家眼睛里有光。
“哇……”
周围泛起一阵低低的惊呼,大家崇敬地看着这位其貌不扬穿着朴素的老人。
李红只是稍加引导,便激发了老人家更强烈的倾诉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