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110章 坏了,激进派嫌我不够激进 (第1/3页)
“上次我回家之后特意了解了一下方星河,发现这孩子真的很厉害,和我最初想的不一样。”
小钢炮对着媒体侃侃而谈。
“原本我以为他是那种特别喜欢哗众取宠的人,因为媒体上经常报道他又骂了谁、打架斗殴什么的,我就当真了,觉得这孩子是不是太任性了?
但是仔细拜读过他的文章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啊!
桀骜是真的桀骜,大才也是真的大才,古往今来,顶级才子有点傲气,那不是太正常了吗?怎么被你们媒体写成那样?”
咔嚓一下,一口巨锅被扣在采访记者的头上。
那哥们举着话筒,眨巴着眼睛,想骂娘又舍不得现在的素材,表情古怪极了。
“方星河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写的东西总能深刻切中我们的痛点——现在我真不是随口乱说,我跟着思考过。
你们可能没注意,方星河特别喜欢使用的一个词儿是什么。
是时代!
时代主题,时代痛点,时代风潮,等等等等。
这意味着什么?
他批评的时候从不轻易扩大化,他落笔的时候就知道,这就是一个只适用于当前的短暂性问题。
我们最终把它解决掉,时代继续向前,胜利到来。
所以他的文章真的太好了,聚焦的时候那么精准,落笔的时候又那么有高度,从来不被困在我们这种‘现在视角’里,这是他和寻常文人特别不一样的点。
我们影视行业也有自身的问题,同样是时代性的,我们能不能把它解决掉?我觉得肯定可以,最起码我自己是在这向这方面努力。
那么再回到文化阵地上面,方星河总结得真好,真棒!
商业片庸俗,到底是谁定义的?好莱坞大片庸不庸俗?评判时是否使用了同一标准?我们要不要对抗他们?或是任由好莱坞大片碾碎国内的电影行业?
问题太多了,方星河没有在细节上进行阐述,但是他的思想直指核心。
每一寸文化阵地都需要有人守护,多踏马精辟!
我讲句实话,我拍贺岁片的时候可没想过要守护商业片阵线,当初我就是单纯的觉得,不能一直让国外的商业电影赚咱们中国人的钱,咱们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商业片,要让老百姓看纯正的本土叙事。
结果那帮前辈们不干啊,你这么拍不对,你庸俗,你市侩,你搞的是什么狗屁东西?
下回谁要是再跟我这么指指点点,我肯定反手一巴掌就甩他脸上:你TM是个什么东西?老子不拍商业片,难道要靠你们守住阵线吗?
或者你们敢不敢说一句:把电影市场给好莱坞吧,咱们投降算了。
敢吗?
那么大岁数的人,不如一个孩子看得透彻!
我不一样,我有使命感,我拍商业片,直接对抗着好莱坞的冲击……”
小钢炮前段时间又被那帮文艺向的影评人给喷惨了,现在终于找到机会,后面疯狂开麦,一路狂喷。
最后,又双叒叕转回方星河本身,他开始疯狂上高度。
“小方是个性情中人,我最懂那种感觉,因为我他妈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我俩那点事儿根本不叫个事儿,我为了硕爷喷他两句,那叫仗义,我现在真心实意的服气他,这叫坦荡。
京圈和他能有什么过儿?没有的事,圈里好多爷们都特佩服他。
敢讲真话,又能把真话讲到点子上,还能叫粗人都听懂,这是多大的本事?
我也是一个不怕讲真话的爷们,到现在我仍然要说,我当年遇到硕爷,是抬头望见北斗星。现在看到方星河,又有当年那种‘这人怎么能够这么牛逼’的感觉,就一句话:高山仰止。
真的,小方真像是南斗星,咱们传统文化里不是有句话叫做北斗注生,南斗注死吗?
小方在文化批判这个领域里,骂谁谁臭,点谁谁死,真的绝了!”
记者顿时流露出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追问了一句:“您是不是看了他的《苍夜雪》?”
言下之意,您是不是叫他写书骂人的悍气给吓住了?
小钢炮表情不悦,马上结束了采访。
哪来的记者?不像话!乱问什么!
不过事儿是真的,在简单翻看了《苍夜雪》之后,小钢炮确实打心底里有些发憷。
介小子太狠,也太损,哪有在正式作品里这么祸祸人的?
但是盗版好像都得有上千万销量了,什么烈炎山、程大益、祖大嘴之流,被丫挂在一部传世经典里反复鞭尸,太惨了,太吓人了。
之前小钢炮是真不熟悉方星河,熟悉之后,第一时间大拐弯。
等他的采访刊登出来,引发好多媒体人的大肆嘲笑。
烂怂,软蛋,舔沟子,不要逼脸……等等等等。
可咱钢哥根本不在乎——你们有方星河杀人诛心的那两下子吗?没有吧?那都给我边儿上撅着去。
其实现在好多文化名人都和小钢炮一个态度,非必要,绝不得罪方星河。
比如新文章发出来之后,文化界的讨论热情极高,但是基本没有名人针对他本身,哪怕不认同观点,也是就事论事,只讲文章里的不对。
所以报纸上吵成一团,却几乎没有人骂方星河哗众取宠,场面那叫一个和谐。
额,只除了已经被吊在历史丰碑上面下不来的13丑,他们是真没辙,只能破罐子破摔,一硬到底了……
外界是如此友好,一时间居然叫小方哥感觉很不适应。
于是他只好继续干水军头子的本职工作——梳理舆论局面。
从混战方的整个宏观构成上,大体分三派。
左右中,永不过时的分法。
支持文化自强的一派居然不是主流,就很让人不可思议。
当然,他们的意志最坚定,立场最统一,观点最集中,态度最激烈。
而反对文化自强的一派声量最大,但是他们把意见包装得很好,通过各种分散式观点,左一下右一下,继续打拉扯战术。
中间那一堆和稀泥的学者认为文化自强当然要有,对外也要继续开放和学习,要允许好的东西进来,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
结果被两边同时嫌弃,骂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