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3章 第三天,新闻联播上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93章 第三天,新闻联播上门 (第1/3页)

    刘大山嫉妒得眼睛通红,在办公室里来回转圈。

    “那可是李老师啊!巴金先生的女儿!”

    此时已经是23号的下午,刘大山把方星河请到办公室喝果汁。

    其实李老师在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她毕竟只是《收获》的主编,自身的作品没有很出色,但是当她用巴老的名声去给方星河铺路之后,那就显得格外不一样。

    “她居然对你盛誉至此!”

    方星河却对此事保持着极度冷静:“那是巴金先生和李女士格局恢弘,爱护后辈,不是我真有那么厉害。”

    可刘大山根本不管那么多,只是追问:“你有没有给李老师打个电话感谢一下?”

    “没有,没来得……”

    “赶紧打啊!”刘大山一把将方星河推在办公椅上,急得直蹦,“就用我的电话,开免提开免提,我听听你们聊什么!”

    “行吧,你等我找人问问。”

    方星河一半没辙,一半也是真觉得有必要,于是给陈阿姨致电,向她询问李老师的联系方式。

    就在他们沟通的功夫,刘大山眼珠子一转,颠颠跑去把小王也请来了。

    “小王”其实是老校长,和方星河的班主任是两口子,俩人都姓王,所以大王小王是根据家庭地位划分出来的。

    小王端着茶缸子溜达过来的时候,方星河刚好和陈丹娅聊到正事儿。

    “陈阿姨,李小林主编的……”

    “想感谢一下李姐啊?”

    陈丹娅语带笑意:“不用了,她特意跟我交代过这事,说还没准备好跟你相识,也不知道聊什么,虚头巴脑的感谢又没有必要……”

    听着外放里传来的解释,小王和大山面面相觑,懵得一逼。

    妈耶,坐在文坛顶峰的大人物居然如此任侠么?

    方星河轻轻一皱眉:“可我心里过意不去……”

    “我知道你是不爱欠人情的性子,可是这回不一样,李姐她不是为了自己而保护你的,而是为传统、为余晖、为老人家最后的清白、也为给你一点压力。”

    陈丹娅慢条斯理的讲话,有些话讲得很模糊,有些话又讲得很清楚。

    “你是一个知恩图报、心中有爱的好孩子,像巴金先生那种人,自然不需要你做什么,只希望你以后好好生活,好好成长,在看到社会黑暗面的时候,也想一想人世间的大爱,想一想你来时的路,路旁曾有人对你笑着挥手。”

    方星河默然了片刻。

    他真的很感动,反复咀嚼着那幅画面。

    耳畔再次传来陈丹娅温婉的声音,带他走向一个时代的记忆。

    “巴金先生晚年开始坚持‘说真话’,如果你看过他的《随想录》,就应该明白,他也犯过错,也曾深陷于忏悔和反思。

    这是一个真实的人,所以你不用因为李姐的盛誉而有任何不安。

    老人家曾经亲自讲过:他们批评我的《灭亡》是‘口号式写作’,那年我23岁,感情炽烈,但思想浅薄,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不怎么好,确实喊了太多口号,而没有能在叙事层面做到及格。

    我怎么那么笨呢?

    可是及格真的太难了,我不是一个顶有天赋的作家,我只能慢慢磨。

    后来我在27岁的时候开始写《家》,断断续续,连载两年多,33年出版单行本的时候,忽觉稚嫩。

    啊呀!很好,真好!我又进步了,我开始能看到以前不曾看见的缺点了。

    ……

    这就是老人家的境界和格局,敢讲真话实话,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所以李姐用30岁之前的巴金先生来映照你,绝对是发自内心,而且带着一点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内情在里面——30岁重新审视前期作品的巴金,才真正开始走向成熟。

    而你的这篇文章……

    讲句真心话,配得上一切夸奖。

    其实你不必把我们的夸奖看得太重,好像站出来夸奖你,就要受你牵连一样。

    文人之间惺惺相惜,既不构成道德背书,也不涉及荣誉风险,巴金先生躺在病床上口不能言,早已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置之度外,所思所想,不在现世,而在未来。

    所以安心受着吧,以后若有机会,写一本真正意义的好作品,怀念一下那群人,如此大约就是巴金先生最想看到的结局了。”

    房间里一片寂静,大山和小王满脸肃容,深深为之感怀。

    方星河亦然。

    Z世代生活的年代早已经对文学巨匠失去敬畏——那会儿也没有什么文学巨匠,作为国内唯一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默言,地位异常尴尬。

    而现在,从那个年代趟过来的老人们正在散发着最后的余晖,巴金先生以文学与人格的双重超越,带领大方瞥见了那片海的一角。

    那是一片什么海?

    由无数先辈用信念汇聚而成的华夏精神之海,里面有志士的诗,伟人的词,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挣扎与觉醒,以及亿万英魂朴素的心愿。

    那是何等的宏大!

    Z世代确实比父辈更红更专,可Z世代也缺乏血与火的磨砺,常常不够专注,思考难以深入。

    方星河正是一个典型的、博而罔思的Z世代。

    此番惊鸿一瞥,让他那颗因为星光暴涨而有些浮躁的心,重新沉静下来。

    “我会经常想起这些话,谢谢您,陈阿姨。”

    “不必谢我,我们决定去做新概念,为的不就是这样一天吗?是我要谢谢你,让我的理想主义有了落处。”

    “我知道了。”

    方星河只回了这四个字,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激荡着一种独立于野性和功利之外的东西。

    小方还在成长,大方也一样。

    接受这样一个时代在自己身上烙下印痕,不坏,不坏!

    ……

    等到方星河挂断电话,小王喟然长叹:“我听说当今文坛式微,作协也很混乱,整个文化界一片污浊,但是,古典华夏文人今日仍存啊……”

    刘大山深以为然,竖起大拇指:“校长,还得是您啊,这总结,精辟!”

    方星河用白眼狠狠剐他一眼,什么感动都给干散了。

    大山讪讪一笑,没话找话:“小祖宗,我看报纸上没什么动静,有了李女士的背书,这回咱们顺利过关了吧?”

    “不可能。”

    方星河仍然十分冷静:“她只代表她自己,一个母亲病重去世的女儿。”

    “额……”

    刘大山被顶得够呛,强行加戏:“反正不管怎么样,你现在是实至名归的作家了,王老师也夸得那么郑重。”

    “越是位置高的人,夸起来越没有顾忌,人家不怕我出头。”

    方星河继续摇头。

    “而那些不靠作协吃饭的牛鬼蛇神,百分之百在憋大的。”

    小王端着搪瓷茶缸抿了一口茶水,悠悠道:“李女士虽然代表不了文学界,但是她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子女啊。”

    人老成精,这句话真的讲到关键了。

    李老师的态度,其实意味着方星河的基本盘再次得到扩展,而且是扩向了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群——因为意外而失去父母、且感情甚笃的子女。

    这类特殊人群对《性》的共情能力强到离谱,只要能够看到,就必然贡献大量星光。

    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年纪已经不小,不再具备成为方星河死忠粉的潜力,但是哪怕是一次性的收割,也是好大一笔进账。

    所以,唯一的问题正是如何让他们看到。

    现在不是2030年,有超级精准的大数据画像,只要随便点开相关软件,文章直接推送到位。

    现在只能靠杂志和报纸硬传,55万册的单日销量够干屁的?

    方星河摸着下巴,又开始打起了歪主意。

    嗯,这件事,还是得辛苦难防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