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我真的只是为了救主公 (第2/3页)
。”
两位高层才在日常的晚餐会上表示哦,那就分头忙起来。
让卫东照例吃过饭说去食品厂看看。
董雪莹稳住帮忙洗了碗,还跟住在自家的一堆妹子们到对面一起看会儿电视剧。
然后才打着看亲戚的借口,悄悄出门过俩街,拉开双排座靠墙边停的车门溜上去都没人注意到。
有车,还是这么宽敞的双排座,那可以玩的地方就太多了。
更别提这都七月初,暑热夜晚下的空调车里,比这全城任何一个地方都舒适。
可能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个冷库稍微能比比。
等把李二凤支回去搞中小学赠送。
这俩索性把车开进食品厂院子,在车上过夜。
当然让卫东知道还是给车窗留条缝,免得野鸳鸯丢了命被围观就不好看了。
就像他计算大数据的最大原因,也是好说不好看,关键还没人信。
首先一堆生产管理的车间主任、班组领导被调过来加入。
卫生巾厂肯定是重中之重。
让产量暴增,工资数还没太多增加。
在大家都习惯不用任何设备协助的情况下,单人每天三百包的包装数算是个极限。
可以拼命超过,但很难持续,也不推荐这种涸泽而渔的工作方式。
所以普遍基本上保持一百到两百包,卷一两千个卷儿再贴包封装,强度也不小。
赚这十多二十元日薪,让卫东觉得应该给。
但这帮人来了就改成搓卷的只搓卷,装袋的只装袋,效率自然就提高不少。
所以他们顺势还想把工资结构也改掉,一分钱搓个卷这价格明显高了。
搞得月薪就有点离谱,很容易上百甚至能摸到千。
平均工资才四五十的年代,这已经能赶上京沪粤的涉外酒店员工高薪了!
可让卫东舍不得看那些大妈拼命改善了收入,又被砍半。
如果说之前他砍大学生的销售提成,还能说是局部调整试验,反正只有几个人,不干就滚蛋。
这里已经迅速上升到几百人的规模。
亲眼看着这么多跟他和董雪莹本来一样的底层,欢天喜地的有了高收入。
自己又没亏,就干不出这种没皮燕子的事。
本来这就属于商品经济流通下的收益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工资架构。
是改革开放必然带来的冲击。
是靠机器省了大部分生产环节的成本,本来给到资本家或者国家的丰厚利润,都被让卫东下发了。
怪不得国家都要搞双轨制。
自家做起来才知道,这套工资体系很容易被击穿。
于是不得不限制每人每天只能工作八小时,而且每周休息两天。
这么高的工资,就不要这么拼,大家要懂得照顾家庭,陪伴家庭,享受生活。
让卫东想出这些词儿的时候,都在疑惑,老子是带领大家提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了吗?
大家还是高兴的。
可让卫东就心慌了。
他来商州,也是想观察下找个对策。
因为如果仅仅是个小商人这么干,可能在江州顶破天也就日产十万包的量,多了卖不出去,也不至于肥成怎样。
偏生让卫东一开始就奔着全国市场,还琢磨要去砖儿台打广告。
这数量就惊人了。
工人在无限扩张,都还有干不完的活儿。
狂暴提速不是开玩笑。
现在校办厂那几台没拆,新厂房已经增加到四十四台机器,还在以每天新增两三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