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就问狂不狂吧 (第2/3页)
过去的大学生,工程师。
近二三十年干的都是上级要求做什么,就白手起家的捣鼓什么设备。
最近油菜籽丰收,就做榨油机,要搞建筑,就生产搅拌机、碎石机。
还有磨床、热压机、液压机、卷扬机、中小型起重机,甚至拖拉机都生产过。
反正上级要求做什么,那帮家伙就根据现有资料,甚至是上级带来的照片,画报上的图片,拼凑出个能用的家伙。
要量产肯定难,质量很勉强,但凑合能用,真要长期用,那就边用边修边改进。
基本都是手工攒出来的。
让卫东就想老子带个二手机器回去,给他们研究看能不能拼凑出来。
还是那种每周都有两三万进账,就敢乱花钱的心态,很多刚开始做生意,刚开始赚钱的创业者都有这个狂妄阶段。
信心爆棚,天底下就没有不敢做的生意。
只是让卫东不会加杠杆,有多少现钱做多少生意,错了也就错了,只当赔了这几周的钱。
章兰芝都看出来他这个要求不靠谱。
她好歹是光学仪器厂长大的,小声比划:“他说的这个机器很大一堆,是个流水线生产设备……我们厂到现在都做不到。”
1984年,国内几乎所有工厂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人工多,手工配合部分机器生产。
那种从投料到出品,全线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几乎等于零。
让卫东的态度是:“还不是要学,与其说耗费巨资给厂领导出国考察旅游,买堆废铁回来,我这么买其中一台交学费,可能更靠谱,就问他卖不卖,既然放在这里,就肯定是其中比较重要的。”
章兰芝还是翻译了,她有点沉浸在这个新技能中,就没深入思考买机器对不对之类的细节,在乎单词运用和外国客商的语言习惯,兴奋。
结果对方喊了个三万美元,让卫东都准备失望走人了,翻译又多练了句口语:“兑换多少人民币呢?”
人家说是按照现在牌价2.3左右,接近七万元吧。
让卫东嗯?
这一年当中他从未有过接触外币的机会,西南地区极少的外贸部门也跟普通老百姓没交集。
江州有人换粮票,换美刀的几乎看不到。
他一直想当然的以为都在六七八左右的汇率比例,其实就两三块,当然普通人根本兑换不到这个价位。
赶紧签约七万块买下这台“柔顺毛巾”生产机。
要理解下章兰芝的单词量,她根本没听过这个柔顺+毛巾的组合词,只是靠比划大概知道是生产的这个东西。
让卫东给她解释的时候又不好说是擦皮燕子,就拿着卷筒纸说是卫生用擦嘴擦脸,于是柔顺和毛巾这俩单词拼起来的用品,她就以为真是擦嘴擦脸了,还摸摸,遐想要是自己在火车洗手间用这个临时洗洗脸,好像是真不错哦。
就没深究后面一堆技术用词。
最好笑的是人家本来还想操作按钮给让卫东演示下,结果刚通电,就被工作人员过来通知立刻断电清场了。
让卫东只好让人家把操作步骤写下来,现在就把设备打包封装,他去询问工作人员能怎么运回江州。
原本没有外贸资质的机构根本不允许随便跟外商签约,尤其是对外销售,只能统一由外贸部门做,不然国内相互杀价不是肥了外国人么。
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特点,杜绝了相互卷,也几乎平抑了所有企业的积极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