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 (第2/3页)
沙场。
但还是忍不住写信叮嘱了关羽一句:
“云长如晤:”
“徐州之重,托于贤弟。”
“今以八万之众付卿,非轻也。”
“夏侯渊乃曹营虎将,深谙兵法,切大意不得。”
“愿卿察地形险易,量敌而后进。”
“但有不明之处,可与孔明相商。”
“慎之,慎之。”
待写完这封信后,刘备这才稍稍宽心。
就在临淄静静观望局势。
又过两日,人报丞相李翊自北方而来。
刘备颇感震惊,即命李翊来见,问:
“……丞相不在渤海守冀州,怎么独自来青州了?”
刘备见李翊也没带多少人,知他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要办。
李翊乃道:
“闻大王大军停驻于临淄观望,翊身在河北,特来拜谒。”
刘备松一口气,又道:
“虽然如此,然丞相身兼北方军务。”
“曹贼随时可能用兵,丞相还是先回河北去为好。”
李翊微微一笑,柔声宽慰刘备道:
“大王勿忧,臣已遣张郃、高览两位将军守巨鹿、甘陵。”
“至于渤海,有徐晃、张辽,荀攸、徐庶。”
“不会有失,愿主公勿忧。”
北方的大臣不在少数。
但李翊重用的武将,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张郃、高览等河北老将,一种是张辽、徐晃的徐州旧将。
同理,荀攸是老臣,徐庶是新人。
让新老达成平衡,是李翊一贯的用人风格。
“曹贼集重兵于淮南、东线,其志不独在北疆。”
“是故北境守备空虚,兵不足以当我。”
“贼素畏我,若我不先动,彼必不敢轻举。”
李翊进一步为刘备分析当前的局势。
他在河北的人事安排已经妥当,曹操没有往北方继续增派人马。
既然没有兵力优势,那李翊便敢断定曹操不敢向动手。
也正因为如此,李翊怀疑此前曹操举国动员,往河北增益军马是魏国细作放出的假消息。
从种种细节上来看,曹操在东线战场与南线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是要大于北方的。
其实这样也更合理。
为何?
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他的魏郡根本没有什么纵深。
真打起来,基础设施破坏必然极为严重。
所以想把战线往东线移,反过来威胁刘备的治所,便是曹操打得如意算盘。
“依照丞相之意,魏国为将兵力集中在东线战场?”刘备问。
“臣此行,正为巡徐州,以筹攻守之策。“
“若魏果举国伐徐,可使云长固守。“
“愿大王益臣偏师,臣当北上取曹氏河北余土。“
“如此则河北可定,天命必归于齐矣!“
好罢……
刘备背着手,蹙起眉头,又问:
“那丞相在河北想要多少人马?”
“兵势未明,或一二万,或三四万。”
“方今战端初启,胜负难料,未可遽断也。”
李翊十分坦诚地向刘备表示,现在还不能确定。
如果只是让李翊在北方击败曹操,那他不需要刘备给他增益人马。
只有河北兵就够了。
但问题是他不是要打败曹操,而是要侵吞占领曹操的领土。
如果要完全消化,并控制北方的魏土,使之不会反扑。
那就必须找老刘多要点儿人。
“此外,近闻幽州豪族屡弑长吏,树叛旗以抗王命。”
“然大王勿忧,臣已遣国让往镇之,必不使其乱。”
“目今幽州稍安,惟欲益豫万骑,以靖边患。”
“既可弭内乱,兼御鲜卑之扰。”
李翊一面给刘备汇报幽州的工作,一面又解释了为什么要找老刘继续要兵。
不单单是给自己要的,也是为幽州田豫要的。
幽州本来就是苦寒之地,需要靠冀、青二州的钱粮赋税来填补每年的空缺。
刘备忍不住调侃道:
“幽州新附,增兵镇抚,固其宜也。。”
“然丞相何独惴惴于北狄乎?”
“寡人观鲜卑,岁遣使贡,执礼甚恭。”
“以丞相百战之威,竟畏此撮尔小虏耶?”
所谓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
随便一个割据军阀,都能暴揍周边的异族政权。
甚至被李翊刚刚灭掉的公孙度,一个人揍周边所有人。
也不怪刘备轻视这些异族了。
李翊顿首对曰:
“昔匈奴冒顿单于亦曾纳贡于汉,而白登之围,几倾社稷……”
“方今海内鼎沸,兵连祸结,生民疲敝。”
“四夷枭獍,虎视边陲,此其勃兴之机也。。”
“设若天下一统而丁壮尽丧,胡骑乘虚南下。”
“则宗庙倾覆,岂非社稷之厄乎?”
“是故臣佐大王,务在休养生息以固国本,轻徭薄赋以蓄民力。”
“外则绝其互市,以弱其货殖。”
“亦或离其部落以分其势,筑塞置戍以遏其锋。”
“如此则中国可安,夷狄不能为患矣。”
刘备颔首,又问李翊除了去徐州进行战略部署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事要做。
“……呵呵,大王明鉴万里,臣岂敢有所隐瞒?”
“然实无他故,惟欲赴徐州,与孔明共议军械革新之事耳。”
此前攻打巨鹿时,李翊见识到了纯科技碾压,与时间差带来的战场优势。
从前弱小,不敢使劲往科技上怼。
如今齐国强大,李翊认为可以在科研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了。
但李翊平时太忙了,要做的事情太多,没办法花太多时间在科研上。
李翊是个工作狂,这事儿众人皆知。
相府里的人都评价李翊是“事必躬亲”。
事必躬亲,倒不是说李翊每件事都要亲自参与。
而是大小事务都要参与和把关。
直白点,就是什么事都要管。
说好听点儿,叫事必躬亲。
说难听点儿,叫掌控欲强。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人吐槽,说李翊看似是事必躬亲,实际上就是舍不得放权。
但不管后人怎么猜想揣测,刘备是非常赞赏李翊勤勉精进的精神的。
当下也同意拨一笔款,在徐州搞一个科研所。
所长便由李翊推荐的诸葛亮担任。
至于李翊么,就当个名誉校长吧!
“那不知丞相,有何想法?”
刘备也是饱享李翊的科研成果。
什么精盐、双镫、曲辕犁、高桥马鞍、木流流马等。
甚至是改变人们生活习惯,做饭用的铁锅,李翊都有设计。
这还是李翊在平时日理万机的情况下,用空余时间发明出来的。
别看李翊是踩在先人的肩膀上,但真说完全靠他自己整出这些东西也不可能。
李翊是有自己的科研团队的。
相府的西曹橼、督军等,都是李翊的得力助手。
李翊提供想法和思路,大伙儿在根据本时代的生活经验,完成实践。
所以可以理解为,这是大家集思广益的成果。
这些年,李翊也培养了一批有脑洞、有想法的科研人士。
也将他们全都了带过来,为的就是亲手交给诸葛亮。
希望把齐国的科研重任,交到亮亮手中。
“……主公且看。”
李翊取出一个木匣子,轻轻推至刘备身前。
刘备打开来看,里面存放着的是一块铁。
“此何物也?”
“……此为马蹄铁。”
“马蹄铁?”
“……是,臣观战马疾驰,蹄甲易损。”
“每行百里,废者二三。”
“今锻此铁环,覆蹄如铠。”
“利涉险,耐久行。”
“可踏碎石荆棘而不伤,日驰三百里而蹄不溃。”
马蹄铁主要就是用来保护马的蹄子。
在自然环境下,马的指甲每天都会被磨损。
更别提战场上的马儿还需要面对到刀枪剑戟,深陷人群中冲阵了。
就算不上战场,马儿如果没有钉马蹄铁,在负重前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小石头或者其他障碍物。
这也有可能会导致马蹄受伤,从而报废。
这种保养马匹,即插即用,功能性极强的铁块,其实李翊早该拿出来的。
毕竟它没什么技术含量,发明起来并不困难。
但也正因为发明它不困难,李翊才不敢将它拿出来。
太容易被周边诸侯抄作业了。
彼时袁绍雄踞北方,骑兵部队强大。
李翊只恐发明出来后,反为袁氏做了嫁衣。
率先拿出高桥马鞍和双马镫,也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