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冷箭(4k) (第2/3页)
久,晋人大军紧跟着进驻好畤县,刘羡带领着几位属下去迎接司马肜。这位梁王殿下依旧是面容和蔼,言语可亲,谈笑风生间,毫无宗王的架子,脸上的神情里也只有对初战告捷的洋洋喜气。
他很快在好畤县设席庆功,并让诸将们举杯畅饮。
坐在宴席上,梁王的表现让刘羡殊为迷惑。因为他的言行举止中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杀气,也没有任何出现意外的惊慌感,这一度让刘羡觉得,或许是自己想错了?
毕竟万事无绝对,或许卢播只是揣测上意,并没有得到梁王的直接指使也说不定。只是这些不足以说服刘羡,让他打消心中的定见。
平心而论,刘羡之前对司马肜还是有一些好感的。别的不说,至少他确实救了自己一命,而且还让自己能够得见老师最后一面,虽然自己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但刘羡也知道,人到绝境的时候,很多人想付出代价都没有门路。
何况观察梁王平素的所作所为,确实当得起贤王二字。
他待人和善,丝毫没有贾谧那般的趾高气扬,上至公侯,下至平民,他都能一以贯之,在长安时,他也曾亲自到长安府衙聆听百姓讼冤;
而且司马肜作风极为简朴,并非是晋武帝司马炎那般作秀式的简朴,而是确实如此。他除去正常场合要穿的朝服外,几乎从来不穿什么丝绸纨绔,而是打了十来个补丁的单衣。即使是现在这样严寒的天气,司马肜也不过在外面披了层鹿裘斗篷罢了。
就是在此时此刻,司马肜在宴席上端出的饭菜,也不过就是吃些薤菜莱菔、菘菜豆粥之类的,唯一的肉菜也就是从洛阳带过来的咸鱼,已经不能要求更多了。
唯一让人诟病的,无非是平日闲来无事时,他喜欢走狗遛鸟而已,这又能苛责什么呢?跟伤天害理毫无关系。
这样一个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人,会去设计刺杀麾下的将领吗?这于情于理都很难让人信服。可除此之外,又实在没有别的人选了。
刘羡忍不住在心中想:梁王可是司马懿的亲儿子,或许他遗传了他父亲的才能,能够在众人面前,全然隐藏自己的情绪,若他真是那样一个怪物,那就不奇怪了。
正思忖间,司马肜忽然对刘羡说:“怀冲啊,周子雅的伤势如何啊?”
刘羡精神一振,回答道:“回禀殿下,那一箭没有射到要害,应该养个十来日就好了。”
司马肜闻言,忍不住哼了一声,捋着胡子,用一种不低的音量喃喃道:“可惜,怎么就没射死他!”
这一句话说罢,在场众人都不禁呼吸一窒。但片刻过后,大家都放松神情,继续相互议论,恍若未闻一般。刘羡对这个气氛感到压抑,但同时又感到非常熟悉,他觉得自己似乎在很久以前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想了一会儿,刘羡终于记起来了:八年前,那是在金谷园的诗会上,自己和陆机第一次见面,贾谧突然发难,公然仗着鲁公府的权势侮辱自己。当时在座的无不是王公贵族,大家要么跟着起哄,要么对此视若无睹,自己身处谩骂之中,气氛真是压抑得无地自容。
结果没有想到,这一幕竟然在此时此刻重现了。只不过与那次诗会不同的是,在场的多是世人认可的高洁之士,士林表率。这里也不是荒唐的金谷园,而是在刚刚结束战乱,尸体尚未完全清理的战场上。而身为主角的周处,此时也不在现场罢了。
面对这幅场景,刘羡心中五味杂陈,当时他是被围攻的主角,但现在,他却是这么多冷漠看客中的其中一人。
为什么会如此呢?发现司马肜没有继续理会他后,刘羡再次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在长安的所见所闻,并不仅仅是周处在尽心做事罢了。傅祗、李矩、解系、索靖、王铨……这里面不只是有刘羡欣赏的人,甚至还有自己的结义兄弟。可现在这些人都在现场,为什么不愿意替周处辩白呢?
刘羡向来认为,虽然由于司马氏的种种事迹,导致晋室立国不正,官风不正,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总还是有些人能够坚持原则,坚持底线,这样的人还是值得认可与交往的,也将是自己以后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助力。可眼下的气氛却让刘羡感到并非如此。
他脑中莫名响起了傅祗的话语:“君子之道已经断绝了……”
断绝在哪儿了呢?刘羡这时忽然有所领悟,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放在这个世道,刘羡看到的是,若有人想成为一名君子,就只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梦想已经切实地消亡了。
为什么会消亡得如此彻底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