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不争者胜 (第2/3页)
军,那就有大麻烦了!
朝廷对西北用兵,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条出兵路线,那就是出直隶,经河南,过西安。
在甘肃境内,就要分为两个方向了,一是从西宁进青海,一是经敦煌,抵达巴里坤。
乾隆平灭准噶尔人的粮草供应,主要是由晋商们的驮队,出张家口,从口外把粮食运输到草原上的各个囤粮点。
这么做的好处是,方便大军随时取用粮草。
不过,康熙还不知道这个方法,并未提前布局在草原上四处囤粮。
于是,胤禑就只能带兵出直隶,下河南,由风陵渡口,入陕西了。
之所以不走山西一线,那是因为,晋豫两省交界处的所谓太行八陉,极大的限制了后勤队伍的行军速度。
尤其是,胤禑的队伍里,带着大量的火炮,不方便翻山越岭。
大军离开了京城之后,胤禑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规定要求,用六百里加急,将请安折送达御前。
作为带兵的将军,胤禑有义务及时告诉康熙,他带的队伍,今天到了哪里?
和现代战争不同,由于后勤补给的艰难,大军每天的前进速度,必须符合兵部的规定。
规定走五十里,就只能走五十里,多一里都不行。
大军的行军管理,胤禑完全交给了延信去操持,他自己则专心致志的研究,旗帜、军鼓、号角等军令指挥必备的道具。
上次,指挥骑兵,偷袭背反的蒙古人,胤禑对于旗鼓号角之类的军令载体,几乎是一窍不通。
这一次,胤禑有的是时间,研究这些东西了。
从直隶到河南,一路都是大平原,胤禑的行军速度,也快得很。
不过十几天的工夫,胤禑就带兵抵达了黄河上的第一重镇,开封府。
开封,是河南的省会。
河南巡抚鹿佑,领着阖省官员,出城十里相迎。
谁料,鹿佑见了胤禑后,竟然说:“十五爷,大军可否绕城而过,免得进城扰民?”
胤禑听说过鹿佑,知道他是个出了名的能吏。
鹿佑身上最出名的事,就是两年内,先后因水灾和旱灾,奏请朝廷,豁免了灾区33县的全年钱粮。
在大清官场上,既有噶礼那种贪得无厌的赃官,也有张伯行这种清廉如水的清官。
按照一般的逻辑,胤禑应该答应鹿佑的请求。
但是,胤禑不想背负施恩地方的恶名,所以,他故意拉下脸,反问鹿佑:“大军尚未进城,鹿中丞怎么知道会扰民呢?”
是啊,老子都还没有带兵进城,你怎么知道会扰民呢?
鹿佑拱着手说:“不瞒十五爷您说,河南地方的士绅和商贾,一起凑了两万两劳军银,另有五十头猪,十头羊,青菜若干。”
胤禑一听就懂,开封城里的官绅们,都知道一个规律:八旗兵过境,比土匪来了,还可怕!
说句心里话,胤禑带兵从直隶走到河南,一路之上,都是秋毫无犯。
但是,各地的地方官们,根据能力的大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