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6章 混入决策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06章 混入决策圈 (第2/3页)



    有啥可提的?

    都有往年的老例在前,只需要调出旧档,啥不明白?

    李光地的不提,是想暗示胤禑,本中堂负责的事务,你就别插手了。

    胤禑故意不提,也是想告诉李光地,井水不犯河水,你捞你的功劳和面子,我还有大事待办。

    这年头,天大地大,兵权最大。

    历史上的山陵崩后,老四的手里,并无大行皇帝的遗诏。但是,有隆科多的保驾护航,老八他们空有巨大的实力,却只能干瞪眼。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就是这么个理!

    中午,陕西绿营提督徐元,来行宫陛辞。

    胤禑因为管着兵部,就被康熙叫了去。

    “皇上,陕西地方,各族长期混居,时有刁民聚众闹事,抚臣动辄严令弹压,微臣只得疲于奔命……”

    胤禑进门的时候,徐元正在向康熙大吐苦水。

    “皇上,仅凤翔府一地,去年就发生了近百起聚众斗殴的抢水惨事……”

    实际上,康熙也明白,陕西的问题,表面看似各族杂居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口大爆炸,衍生出来的抢水抢地问题。

    小农经济时代,水资源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整个大清国,不分南北,因抢水械斗,导致的血案,每年不下数万起。

    “十五阿哥,你怎么看?”康熙一边叹息着,一边扭头问胤禑。

    怎么看?

    和平的方式,完全无解!

    不和平的方式,康熙为了装仁君,又不肯答应。

    “回汗阿玛,臣儿以为,陕西不宁,则甘肃必不宁。甘肃不宁,则和硕特诸部,皆不宁。”胤禑早就等着这个好时机,向康熙灌输西部边陲的久安之道,“请恕臣儿直言,若不拆而分之,永无宁日!”

    “唉,朕何忍子民远离故土?”康熙倒不是真的心疼陕西人,主要是旗人太少了,汉人又太多。

    陕西人彼此仇恨,才有利于大清的统治。

    所以,康熙对西北的态度是,勿使任何一方独大,故意放任彼此仇杀。

    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令徐元头疼的问题,大军疲于奔命,维护稳定的成本,与日俱增。

    不说西北边陲了,就算是广东的客家人和本地土著之间,每年为了抢水发生的血案,伤亡数字也是骇人听闻。

    地方官府不调兵弹压,其实是故意而为。哦,你们都团结了,就该老爷们睡不着了。

    反正吧,康熙朝解决不了的矛盾,到了雍正朝,胤禑都有法子解决。

    比如说,乾隆和左宗棠,就解决的很好嘛!

    胤禑和徐元一起告退出来。

    刚出行宫的大门,胤禑便拱手道:“失陪!”随即骑上马,在戈什哈们的簇拥下,扬长而去。

    提督、总兵一级的绿营高级将领们,都不是胤禑的菜,既然不存在拉拢的可能性,也就没有私交的必要了。

    而这一切,都被门前的侍卫和护军们,清晰的看见了。

    不结交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既是康熙的底线,也是胤禑的本分。

    回到别院门前,胤禑意外的发现,一名五品小官,就坐在门房前的长条凳上,眼巴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