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368章:李信与李陵 (第1/3页)
“找来的书越来越多了,上门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真担心哪天汉皇对我们这样的热闹感到不满,然后上门责问。”
在此之前,
为了让自己修书的事情更好的落实,两位使者除了向刘彻陛下请求了恩典,获得了许多珍贵典籍之外,
还特意张贴告示,向民间索求经典和智慧。
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
秦汉之交时,天下自然是大乱的。
等霸王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城后,更是毁伤无数宝贵的记录和典籍。
即便后面汉朝建立,
为了广施教化,以示恩德,也曾向民间赎买、求取过遗留下来的经典,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一来,
秦夏使者并不认为民间的藏书,已尽入皇家的守藏室中。
二来,
距离那次大求大索,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民间的智慧必然又得到了更新,岂能沉迷于旧书之中,忽视现实的变化呢?
秦夏两国,如今虽然随着政局稳定,国家持续发展,让儒家的思想,也在其中广为流传起来,
但像一些刻板腐儒那样,只知道“崇古而非今”,却是做不到的。
所以,
他们效仿几十年前的汉皇,掏出许多赏金,张贴出了自己的需求。
很快,
如同前头的例子,
他们就迎来了许多收获。
许多突然冒出来的人拿着书册文章,甚至是一些实际的器具找上门来,将使者自认为足够的,还可能花不完的赏金,一点点的搬空。
到了后面,
使者连回家的路费都差点填进去,便惊恐的不得不在半夜将那告示偷偷撤下。
等其后再有人来时,
使者们便说自己已经搜集足够了,要把接下来的精力,都放在整理编撰上。
“无妨,这些事情我们也可以帮忙的嘛!”
找上门的老者只抚须而笑,还说自己人脉广泛,可以找来更多的人,替他们修书。
两位使者只当老者是在开玩笑。
以赏金换取典籍之事,有类买卖,买定离手,便要一拍两散。
但修书之事,并非一朝一夕可成。
天底下除了皇家贵胄,世家大族,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
偏偏对方说话算话,真给使馆拉来了许多气质不凡,口吐文章腹有谋略的学者。
他们齐聚在这里,竟显得比当初皇帝下诏,令地方察举贤良还要热闹。
使者作为主持者,一时之间,还有些找不到地方落座了。
未央宫的主宰听说了这件事,还一头雾水起来:
“难道我爷爷当年没有把书都收集完吗?”
他派人去使馆探查,取来一些书册观看,最后惊叹道:
“《杂说》怎么又多出来不少文章?”
对这本奇怪到不知道该归入哪一家的典籍,皇帝是看过的。
因为里面的观点多样,
文章之间颇有执笔之人隔空吵架的姿态,
让生性奔放,喜欢新鲜东西的皇帝很是喜爱。
他以为自己对这本书,已经很熟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