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3章:秦与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303章:秦与夏 (第2/3页)

  “快去请东方的新夏王者!”

    而在波斯的苦苦哀求下,加之正好到了两国互相访问,交换大事情报,以示亲昵的时候,这才有了夏使来秦之事。

    嬴辟疆听了使者的来意,直接拒绝了他。

    但使者说,“秦夏亲亲,怎么能因为蛮夷而出现裂痕呢?”

    “我之所以劝阻秦王不要激烈的兼并这些土地,实在是为了秦国考虑。”

    他让人取来波斯的地图,然后对嬴辟疆解释起来:

    “波斯之国,已经存在很久了,即便蛮夷建立的秩序,不如诸夏完备,却也使用了不短的时间。”

    “乍然而亡,难道秦王就不担心平叛镇压的麻烦?”

    “而且两河不同于西海,人口素来众多,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教化完全,化夷为夏的。”

    “否则,新夏为什么止步于恒河,而不去覆灭南方的身毒诸国呢?”

    简而言之,

    土地是充满诱惑的,

    这里的蛮夷却是很恶心人的存在。

    可囫囵吞下这里的土地,又怎么可能不接纳这里的人呢?

    土地需要人来治理,

    嬴秦即便有狠心在两河大搞诸夏特色建筑艺术的想法和决心,血染两河口岸,

    事后也不可能守住空虚的两河,还会留下残忍至极的名声,引得周边的蛮夷们抱团攻击。

    “当年诸夏始受封的君主,也很渴望广阔的土地,但君子少而蛮夷多,他们也只能忍耐,牢守本心,等待机会再转夷为夏。”

    “新夏能拥有如今的疆域,也是经历了百年耕耘的。”

    “现在嬴秦复兴才三十多年,您作为建立者又何必急切,以至于损害自己的根本呢?”

    嬴辟疆何尝不知道这样的道理,

    他人生最有精力的二十年,便是因为这个而消耗的。

    何况他亲身经历了秦朝的覆灭,深知“吃得多,不如吃得好”的道理。

    但他抚摸着自己白的胡须,忽然询问使者,“我听说夏国的王位,已经传至第三代了。”

    “请问先王的庙号是什么呢?”

    庙号之制,

    起于商朝,周时废弃,秦时也未曾提起。

    但因为嬴秦、新夏都在域外发展,对于宗庙这等凝聚人心、团结族众的事物,要更加重视,于是恢复了这个制度。

    巧合的是,

    诸夏和域外同族的脑回路在这件事上,达成了跨越时空的一致:

    汉朝也恢复了庙号制度!

    而在新夏这边,

    创立基业的第一任国君赵朝被尊为夏始祖,夏文王则被尊为太祖。

    只是,

    庙号珍贵,是不可能授予每一个君主的。

    三国都秉持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对历代先君挑挑拣拣,没有太大的功劳,是不配拥有庙号,享受到后人提供的,最真心最隆重祭祀的。

    使者不知道秦王为什么突然提起这样的事,只是顺从的告诉他,“成王并没有庙号。”

    虽然夏成王秉持了太祖文王的美好德行,拥有抚育民生、完善律法、约束宗教、强化王权等等政绩,但他对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