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草原 (第2/3页)
沧桑。
而眼下,
庄周发现不远处那些放牧着牛羊的人,虽然神色间也带着疲惫,但总体上,还是跟土生土长的牧民有着许多不同。
何博点了点头说,“是啊,当初中山覆灭的时候,就有一些跑到了北边。”
“后面三晋相继灭亡,跑过来的人便更多了。”
鬼神还感慨道,“诸夏的后代,总是特别有毅力,特别善于学习的。”
“这些人起初还打算在这里耕种呢,后面发现草原上的水土跟中原完全不能相比,很快就转为游牧了。”
庄周听了他的话,脑海中很快就将前因后果推导了出来——
赵国胡服骑射后,
为了磨练兵锋,曾多次跑到草原上“打草谷”,并打服了许多胡人,将之吸纳为赵国军队的一部分。
这些胡人跟着赵国混了,为了方便赵国掌控,自然要南移一些,将自己原本占据的土地腾出来,给后面因为亡国而四散跑路的中山遗民留下了地方。
而那些中山遗民,
也早就在中山国持续不断的“诸夏化”政策下,变成了诸夏的模样,成为了炎黄的子孙。
随着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越走越快,被迫逃出中原的诸夏人更是越来越多。
但草原若是可以轻易被开垦,转为广阔耕地,诸夏的祖先早就动手了,哪里会等到这个时候?
于是,
这些汹涌而来的诸夏人,最终选择了走“道法自然”的路线,贯彻了圣贤说的“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这个道理。
如此,
才有了庄周所见的,正在放牧的诸夏人。
但庄周对这样的转变,并没有额外的看法。
因为根据环境而选择生存方式,这本就是“道”的一种体现。
天底下哪有在大雪覆盖之时,耕种土地播撒种子的道理呢?
这世间万万的生灵,
就像水一样,无论流淌到哪里,总要学会适应那里环境的。
他只是说,“难怪我曾听闻,草原上的匈奴人,是夏后氏的子孙。”
“如今看来,这样的传闻并不是凭空捏造的。”
何博也说,“这个说法我也曾在洛邑的守藏室中见过,可惜夏后之世,距离现在实在是久远,而且夏商更替,还毁坏了一部分记录,所以即便骨甲不朽,也不能断定这件事的真假。”
“不过晏子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时间过去了上千年,匈奴也早就跟中原分家喽!”
庄周赞同他的话。
但他转而叹息着说,“今天见到这样的场景,我担忧以后匈奴崛起,会跟中原为敌啊!”
匈奴的风俗,
他通过鬼神,还有自己的双眼了解过,的确跟许多游牧的蛮夷不同。
匈奴人也讲究入土为安,据说他们的先祖,都埋葬在一个名为“狼居胥山”的地方,并且重视祭祀。
这样的习俗,对逃亡而来,不得不融入草原的诸夏人来说,更容易接受。
而匈奴在中原的大变革中,也的确吸纳了许多新人进去,将来自中原的智慧和自己本身的武力结合起来,扩大了自己力量。
它已经成为草原上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