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韩非 (第2/3页)
。
容貌、才情、智慧……都不一样。
可最重要的,是身份!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平民们有了上升的通道,但王侯将相仍然有种。
李斯出生的楚国,是旧时代残余最浓郁的地方。
他自认很有智慧,也有天赋,可在楚国,却只能成为一个看守仓库的小吏。
许多平庸甚至愚钝的人,只是依靠身世,就可以做到他的头上,成为他的长官。
这让李斯心里非常不满。
于是,
为了追求更好的前程,登上更大的舞台,李斯放弃了自己当时的官职,前去兰陵,向荀子求学。
他因此认识了韩非。
这个仅比他晚了一步来求学的同门,在言语上有着天生的阻碍。
如果放在寻常人家,他是不会有读书机会的。
但他的出身,让韩非可以轻易略过这个阻碍,还能接触到平民难以获得的智慧,拥有比许多人更广阔的视野。
荀子时常称赞他,“韩非是我教过最聪慧的学生!”
听到这话的李斯忍不住想:
他是最好的,
那我又是什么?
难道我对老师的敬爱,表现的还不够吗?
他为了求学,忍受了多少艰辛!
凭什么韩非一来,
就可以压过他,变成“最好的”?
是因为他出身比自己高吧!
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条件,早就成为一国的大夫,乃至于丞相了!
他肯定能取得比韩非更大的成就!
李斯心中愤愤不平,但在求学之时,从未将之表露出来。
因为他需要博取老师的好感,需要一个没有污点的名声做他求官的踏脚石,所以他不能做一个嫉妒同门的弟子。
而等到荀子去世,
师兄弟各奔东西,李斯便为了追求地位,来到了秦国。
但他没想到韩非也会过来,并且还要将求学时的故事重演一遍。
这是李斯绝对不能忍受的!
他不能再被韩非比下去,让后者再次变成“最好的”!
秦王还很年轻,
不像荀子那样年老衰弱,
如果他认可了韩非,那就意味着,在之后很多年里,他都要被这个师弟压制在身下,不得动弹了!
他一定要想办法,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斯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沉默着思索起来,神色间带着些难以掩盖的杀意。
……
丰邑,
才从高原润回来的何博正在跟刘煓父子编着竹草制品。
眼下是农闲的时候,
但农夫们还不能放松。
他们要趁着难得不用去地里耕作的机会,做一些额外的事情,为家里换取更多的钱财。
“看!”
大家低着头抓着竹条草绳编了老久,
刘交突然高兴的叫了一声,捧着一双编好的草鞋,得意洋洋的递到父亲面前。
刘煓接过来,就把草鞋往脚上一套,又在地上踩了踩。
“好得很啊!”
刘煓感受了一下脚底,然后高兴的摸了摸幼子的脑袋。
他特意穿着儿子给他编的草鞋到处跑,向邻里炫耀。
收获了一大堆夸赞和羡慕后,刘煓才背着手,假装从容平淡的返回来,坐下,又开始编草席和竹筐这些东西。
何博就说,“我看刘交很聪明的样子,你有没有想过送他去读书呢?”
刘交已经长成了稳重的少年郎,早就到了上学的年纪。
李氏也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有出息,而不至于只能跟两个兄长和一个侄子,去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