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8章:论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208章:论性 (第3/3页)

之争,每每吵到动手的时候,总以儒家惨败而结束。

    没办法,

    批判的武器,总是比不过武器的批判。

    这句后世总结出来的真理名言,放在眼下也十分适用。

    各国变法多从法家集权之说,而轻视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最近,

    双方又争辩起来,

    商鞅再次孟轲这个将老朽的后生,摁在地上打。

    庄周在旁边悄咪咪的做记录,觉得这场景着实应该列为《杂说》名篇。

    而他们所争辩的主题,便是“人性”——

    秦国的天命定下后,

    很多死鬼都在阴间谈论以后人间的情况。

    毕竟阴间是阳世的倒影,活人心思百转,是会对死鬼的生活产生影响的。

    谁也不敢保证,

    新社会的出现,新习俗的形成,不会波及到自己,让自己跟其他死鬼一样,迎来“阴寿”的尽头。

    而学者之间,

    大多不关注自己的能否继续存在。

    他们更加重视新社会的规则,希望可以从中推测出,新天地的面貌。

    可制定规则的,永远是人。

    人性是不可捉摸的。

    虽然商鞅一再强调,一统天下之后,改变法度是可以,但他本质上,还是习惯“以法治国”。

    他说:“法度的好处,已经得到了彰显,以后即便革新,也只要去掉严苛的制度,保留有利于治理的部分,然后人人遵守就好了。”

    “而且,天底下的愚人太多了,没有法度的约束和引导,他们哪里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他回复孟轲,“你自己不也曾经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吗?”

    “一个正常的国家,怎么可能没有法度呢?”

    孟轲就说,“关于法度和道德的争辩,我跟你已经讲过太多次了。”

    “我只是想要告诉你,道德是集体生活所总结出来的,是为世人所公认的规则,但法度却可以被一二之人制定。”

    “所以,谁违背了道德,世人就要排斥他;但违背了法度,就要有上下的区分了!”

    “君主也会有自己的私欲,谁能够保证他不会出尔反尔呢!”

    他们于是又争辩起来。

    即便此时被鬼神带来阳世采风踏青,也互相拉开了距离,以显示“道不同,不相为谋”。

    惠施在旁边摇头说道,“唉!我真是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这么吵。”

    庄周告诉他,“讨论人性,这是人之道的根基啊!”

    自孔子提出“仁”这个儒家核心思想后,儒家的道想要继续行下去,就必须解释好“人性”。

    不然的话,

    谁能知道,什么叫做“仁”呢?

    但孔子当时,并不没有明确谈论这个东西。

    孟轲身为后一代的大儒,又身处百家争鸣的鼎盛之时,则必须给“人性”做一个定论。

    做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人何以跟野兽相区分呢?

    因此,

    在和告子的辩论中,孟轲正式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用以讲述:

    “人”,何以为人。

    人之性也,

    有恻隐、明羞恶、生恭敬、明是非。

    分别对应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这四大道德。

    但是孟轲自己也曾说过,“道德”是世人所公认的,而不是人天生便具有的。

    人天生是什么样子?

    不是天生的东西,也可以称之为“人性”吗?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漏洞。

    商鞅便抓着这个漏洞,猛攻孟轲的薄弱处,气的小老头胡子一翘一翘的。

    何博想劝他们:

    这样吵,是吵不死人的!

    结果被儒法双方推到了一边:

    你都不是人了,

    就不要来谈论“人性”了!

    滚到一边的何博,因此惦记上了这件事。

    哼!

    他不是人,所以不能谈论“人性”,

    可别人行啊!

    鬼神伸出自己有形的大手,直接把死鬼们一把抓住,然后带到了阳世的兰陵。

    他们向着一处走去,正好听到有声音传来——

    “老、老师!”

    “人、人性是什么……什么东西呢?”

    年轻的声音磕磕绊绊的提出问题,然后就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回复他:

    “人性,是恶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