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大九州 (第3/3页)
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愚以为,以天下之大,应当有大九州,小九州之分!”
“所谓大九州,即普天之下,无论海外!”
“而其小九州者,据天下之精华,育万民之所在,是为中国!”
“故而天子者,当治大九州之土,而不仅限于小九州之地!”
“是以新夏不远万里,也要回到祖地,拜见天子,求得册封!”
“《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贤之所以有此言,便是因为有此意而已!”
他说的理直气壮,也颇有道理。
因为在拜见天子之初,使团已经替天子说明了域外的大致情况:
域外自有国家文质,其人殊异,不与诸夏同。
而诸夏的君子们,说起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来,此时还真比不上连波斯王都捡回来了的新夏。
因此,
各国使臣也听得呐呐不敢言。
诸夏的君子们,在论道方面,还是遵从了些先贤教诲的。
如果不说急了眼动手打人,只单纯论道,那即便说不过别人,也不会胡搅蛮缠,撒泼打滚。
他们会承认应该承认的,学习应该学习的。
如此,
才是真正的智慧。
而不是故意堵塞自己的耳目,忽略自身的缺点,用虚假去欺骗自己,最后沉浸到腐朽中去。
赵回见他们不说话了,这才满意的回到原位。
天子扁被他说的心花怒放,不断拍着桌子表达赞同。
“好啊!”
“说得真好啊!”
赵回这“大九州”之说,可是把“天子”这个称号的位格,又捧上了一层台阶!
原本诸侯互相称王,
已经伤透了天子扁的心,因为在此之前,只有天子可以称王。
西周时僭越的楚国也是因此,也被诸侯们谴责了好多年,最后气的楚王大喝一声,“我蛮夷也!”
当然,
这也不过是楚王的气话。
说完自己是“蛮夷”,
转头陵墓都是严格按照天子的规格安排的。
可谓“口嫌体直”派的开山始祖。
等到现在,
大家都变成王了,
也就没谁去谴责了。
诸侯也慢慢认为,自己已经和天子平起平坐,连表面上的功夫,都懒得再消耗给洛邑了。
眼下,
赵回的说法,
可是能够论证,“天子”仍然比“王”要更高贵的!
这对天子扁来说,
是个莫大的心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