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 这个三公,我不能做 (第3/3页)
此,越要谨言慎行,不可盲目自大!过早登上三公之位,未必是最佳选择。”
袁隗想了想,觉得袁逢说的话也有道理。
但是问题在于,三公之位近在眼前,四世三公之美名就在眼前,放着不拿,岂不难熬?
那可是三公啊!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宦官群体想要与袁氏修复关系的信号啊!
自打侯览倒台、宦官势力内部洗牌之后,与袁氏修复关系就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他们也意识到了袁氏家族的政治势力,意识到自己离不开袁氏,所以不断伸出橄榄枝,与袁氏修好,试图将之前的一页完全揭过去。
为此,袁赦成为主要的润滑剂,在双方之间来回奔波润滑,不断缓和着双方的情绪,达成了良好的效果,促成了多项心照不宣的合作。
当前,听袁赦的意思,宦官们在修复和袁氏关系的同时,也想进一步巩固自己集团的势力和地位,顺便狠狠的恶心一下自恃清高的士人集团,尤其是党人集团。
所以三公之位就是他们的目标。
在袁氏家族继承祖业、剑指三公的同时,宦官们也瞄准了三公之位,准备动手。
进入东汉,从刘秀开始,行政实权逐渐向尚书台聚拢,皇帝通过尚书台集权,逐渐剥夺三公的行政权力,削减三公的政治地位,试图不断的扩大皇权、压制相权。
但是依靠强大的政惯性,地位崇高的三公在人事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权限。
三公可以开府治事,辟召属吏,为自己营建“故吏”队伍,再通过外放出去任职、升迁的故吏们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从而间接拥有影响朝政的政治影响力,遥控操作朝廷运转,实现一种“曲线治国”的现实手段。
所以有名望的三公往往可以通过门生故吏的影响力和实际掌权的尚书台形成竞争关系,对尚书台背后的皇权进行威慑。
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公虽然从制度上被皇权压倒,但是在实际政治运转之中,仍然是阻碍皇帝集权的一道阀门。
在宦官尚未全面崛起的时代,三公就是士人们的自留地,依靠这三个职位带来的人事权力而对抗逐渐集权的尚书台和皇帝,使得朝廷达成某种意义上的政治平衡。
而到了党锢之祸时期,新皇帝和成长起来的宦官们都意识到了三公之位对于朝廷政治的巨大影响力,于是染指三公、构建属于自己的“门生故吏”集团也就成为了皇权的下一个目标。
宦官们经过袁氏家族的奋起反击,明显意识到了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几个字的威力,意识到了庞大的门生故吏集团给袁氏还有其他士人家族带来的巨大助力,差不多搞明白了士人的政治游戏是怎么玩的。
既然吃了亏,就要学习,不能记吃不记打。
现在,他们也想玩玩看这个游戏。
你有门生故吏,我也有门生故吏,我用你的魔法来对抗你的魔法,你恶心不恶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