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 如果袁术是我的儿子就好了 (第2/3页)
时就要死掉,也犯不上和年轻人争论这种事情。
张俭是三人里最后一个来到良庄的。
在此之前,他四处流窜逃命,惊魂未定,抵达良庄之后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等家眷都被送过来团聚之后才彻底回魂,前后不过四个月,所以对于良庄的了解是最浅的。
他也就知道这里是一个很不错的农庄,有一个名为一心会的组织在进行管理。
这个组织是袁树建立起来的,并且在践行袁树助农的理念,一个没有正式名分的民间组织愣是把这个七万多人居住的大型农庄管理的井井有条政通人和,实在是不容易。
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张俭并没有完全走遍良庄的每一个角落,对良庄的了解也比较浅显,但是明显感觉到生活在良庄的人们比较殷实,颇有种安居乐业的感觉。
一心会治理良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连收税都是严格按照朝廷规矩来的,但是这里头没人挨饿,大家都有余粮,不像外头那般的饿殍遍野。
所以一个很尴尬的事实就浮出水面了——
严格按照朝廷的规矩收取赋税,是不会闹得流民遍地、饿殍遍野的。
这就是那群贪官污吏在朝廷规矩之外又定下了自己的规矩,方便捞钱,这才把农民们捞的连连破产、妻离子散。
当然,良庄内农民的生活如此殷实,显然还有其他原因。
比如一心会的会员们会在农忙时期帮助农民耕田种地、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会兴修水利、安排耕牛、制作堆肥,竭尽一切能力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
他们在政策上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有点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特别出格的。
但是在具体办事策略上,他们又十分积极。
身为读书人、士子,不会端着自己的身份,而是会脱下儒袍、换上粗布短打,自己下地帮助农民一起耕种。
一心会的会员们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隔阂,张俭不止一次的看到那些做农活的会员和农民一起坐在田边谈笑风生。
而这种情况在外头是看不到的。
心学。致良知。
知行合一。
立志、勤学、责善、改过。
以及……
耕战为良知。
袁树自己创建的学术体系正在这个农庄内进行实践,实践的结果显然非常的喜人。
只是两年,就已经可以让良庄里的农民初步摆脱如影随形的饥饿了。
如果这套体系能够推广出去,能够在大汉每一寸国土上都实现,官吏们能够和这些一心会会员一样与农民并肩而坐、谈笑风生,那么整个大汉又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还会如现在这样,流民遍地、烽烟四起吗?
张俭深深的感叹——袁树这小子还真不简单啊。
如果是我的儿子就好了……
不对,年龄相差太大。
孙子比较合适。
嗯。
袁树这小子如果是我的孙子,就好咯……
袁树正式回归良庄、恢复公开活动,这第一站,就是大摆筵席。
在程立和卢植等人的操作下,正好也是欢庆春耕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