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十二 耕战为良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七十二 耕战为良知 (第2/3页)

   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作为指导思想,改良耕战体系中过于严苛、过于绝对、过于功利的法家权术色彩,未必不能使之焕发新生。

    袁树现在就在这样做,良庄就是他的实验田,他就是在这里运用他所理解的心学体系改良耕战体系,使二者能够互相兼容。

    法家的耕战体系与秦国的军功爵制度互为表里,为了巩固变法成果、抗击旧贵族,又太过执着于掠夺和扩张。

    以掠夺和扩张为底层逻辑,自然具备极强的进取性和侵略性,然而一旦不能继续掠夺和扩张,这套模式的底层逻辑就要崩溃掉了。

    究其缘由来看,这是一套战时逻辑,一切根植于战争,而一旦战争结束,取代旧贵族成为最大利益集团的军功爵集团就没有利益来源了。

    所以这套体制必然崩溃,不能长久用于统治国家。

    在实践中,袁树采用了耕战体系的部分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把良庄治理的规范起来,建立了属于良庄的规矩,编户齐民,方便最大限度的高效率的使用民力。

    但是袁树又将良庄的耕战体系的底层逻辑修改为致良知,构建起了一套“耕战为良知”的逻辑理论。

    老秦人的耕战是为了军功爵位。

    而袁树的耕战是为了贯彻致良知的理念。

    耕,是农业生产,天底下最重要的良知,是袁氏心学重农主义的具体表现,也是袁氏心学最大的政治正确。

    战,则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守护良知、消灭无良,维护农业生产的安定环境,也是政治正确。所以袁氏耕战的底色不是侵略,不是掠夺,而是竭尽全力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双重政治正确。

    战不是杀戮,而是为了获得更多土地,更好的耕,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的粮食,达成“天下无有饿殍”的高级理想。

    袁氏的战,是为了天下无有饿殍。

    袁树在内部宣讲会议上详细阐述了自己这一套逻辑理论,把“耕战为良知”的理论加入到了袁氏心学体系之中,成为基层治理和动员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得到了成员们的广泛称赞。

    为了私欲而战,是不义的,是不正确的,好战,则必然亡国。

    但是为了农业而战,为了土地而战,为了天下没有饿殍、天下大同而战,则是绝对正确的,是正义的战争,是孟子不断强调的“仁义”的战争。

    他们非常支持袁树的这一理论,认为这一理论应该在未来正式成为大汉的国家治理理论。

    且耕且战,以至“天下无有饿殍”,为最高理想“天下大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至此,袁氏心学的组成部分里除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助农、人人可成圣贤之外,又多了一个“耕战为良知”的概念。

    顺着这一系列的思想变革成果,袁树着重发展良庄内的农业,投入很多资源劝课农桑,继续增加良庄的土地面积,并且大量积累收获的粮食,建设了很多的粮仓。

    在这个方面,袁树与良庄农户约定,朝廷税收就严格按照朝廷定下的额度征收,良庄方面固定收一笔安置保护费,其他的都归农民所有。

    农民种出来的越多,能够留下的就越多。

    所以良庄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普遍很高。

    后勤部则按照袁树的指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