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第2/3页)
看看那时老板溃不成军的样子。
“咳咳,高媛媛,你要点脸吧。”张敏脸红了,她私下都没高媛媛放得开,何况是当着两人的面。
“你别刺激敏姐了,小心她给你小鞋穿。”刘景瞪了一眼。
高媛媛撇嘴,你说的怪好,把我胸口的手拿走啊。
张敏当做没看见,喝口水缓缓,接着谈正事儿,“木头,咱们不光要组建幕后班底、演员班底,导演这个班底也得抓紧。今天徐铮带过来一名新锐导演,你等会儿和他聊聊,看他水平咋样。如果水平不错,我让人和他谈,把他签在咱们公司。”
导演跟演员一样,从业者非常多,竞争也很激烈。顶尖导演就是稀有动物,已经不属于导演这个职业的范畴了。
对于最底层的导演,春秋并不缺。刘景就是北电导演系的学生,资源很丰富。
但中坚导演阶层,春秋很缺,整个行业都缺,毕竟培养导演也需要时间。
春秋签约的导演有几位,比如周小文、鞠觉亮,一个负责拍历史剧,一个负责拍武侠剧。
“姐,除了导演班底,咱们也要组建编剧团队。我这次在米国呆的时间不短,受到一些启发。港台和国外有不少影视扶持项目,咱们搞个青年导演扶持基金,凡是满足条件的青年导演,拍摄影片时,可以获得资金方面的支持。公司开辟编剧部,咱和春秋书院合作,大力培养编剧方面的人才。编剧按照等级划分,铜牌编剧、银牌编剧、金牌编剧,待遇逐级提升。金牌编剧,除了应得的编剧费用和奖金,还能参与片子的制作。你觉得怎么样?”刘景问道。
“想法不错,有具体实施方案吗?”张敏笑道。
“在我包里,我拿给你。”刘景想把手抽出来,忽然发现抽不动。高媛媛胸口紧紧贴着他的大腿,正目光如水地仰头看着他。
刘景连抽了两下,高媛媛才反应过来,给了他一些空间。
张敏暗暗咬牙,骚蹄子真会勾人,“木头,你也给媛媛一份,让她好好看看。半年没学习,功课不知道落下了多少。”
高媛媛吐了吐舌头,敏姐生气了,咱还是老实点儿吧。
“春华计划,秋实计划,这名字有什么寓意?”张敏翻开资料。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没有什么独特寓意。咱们是春秋影业,所以起这俩名字。名字是什么无所谓,代号而已。”刘景解释。
开展两个计划的想法,在他脑海中盘旋了很久,《疯狂的石头》上映时开始的。
他在洛杉矶那段时间,并不只是接待探班的几个女人。
春华计划,就是青年导演扶持计划。
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
组建审核委员会,一名主席,四名成员,邀请业界知名导演和监制担任。
凡是符合条件的青年导演,都可以携项目参赛。
项目征集、面试复评、剧本创作、导演特训、监制配对、创投培训……
最后每年推出五名青年导演,将获得基金会的项目投资,并且由组委会五名成员分别担任项目监制。
张敏快速浏览一遍,“第一届准备邀请谁担任主席?”
“第一届是开端,邀请王胖子吧。至于四名组委会成员,姐你看着办。还有一条,为了杜绝一些不好的现象,每个项目的投资不超过一千万元。”刘景回应。
现在社会,骗投资的多了。
一份可行性分析报告,一份项目计划书,都能骗来钱。
钱多人傻,处处都是。
影视圈同样如此,不少煤老板没少被骗。
再完美的规则,也有漏洞可钻。刘景也怕有人骗投资,设定上限,哪天打眼了,损失也会少些。
“倒是不错。”张敏颔首,接着看秋实计划。
这个没有春华计划复杂,就是各个等级编剧的待遇,以及联合春秋书院培养编剧。
“春华秋实,一年投入上亿。原以为咱们很有钱,现在才发现,穷啊。”张敏合上资料,发出感慨,没几个公司有这样的魄力。
“春华投资项目的收入,不纳入公司,直接归入基金。前几年需要投资,等收益回来,后续基本不用投资,还能反哺公司。咱们各个团队,因此得到锻炼。各个分公司,能多一份收入。签约的艺人,再也不缺戏拍。如果这两项计划能一直推进下去,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刘景笑呵呵,最主要的是,他未来又多了一个文娱之气来源,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收入。
如果不是为了文娱之气,他才懒得这样费事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