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带刘伊妃看片 (第2/3页)
”
电影厅里的观众轰然大笑,继而纷纷给他鼓掌。
不同地区的文化调性差别很大,可能北野武这样的浪子更受浪漫的西欧国家影迷的热爱吧。
闲言少叙,影片开始。
刘伊妃是外行看热闹,冯远争在品味几个小日子演员的演技,路宽则是对导演技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影片的内容比较简单,以小日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串起三段爱情故事,不断地触及“忠贞感情坚不可摧”的爱情哲理。
但是其中蕴含的镜头语言和三幕式的叙事结构却颇有些耐人寻味。
很快电影结束,北野武作为威尼斯的老朋友,获得了现场观众长达3分钟的鼓掌致意。
接下来是互动的提问环节,记者和现场观众纷纷举手示意。
所问无非电影配乐和服装设计的亮点,北野武本人的八卦等等,乏善可陈地让他昏昏欲睡,想要尽早结束首映。
“嗯,感谢这位影迷,配乐是久石让先生的作品,服装是山田耀司。”
他百无聊赖地环顾现场,看到站在走廊里高举着手的路宽,黑眼睛黑头发在一众欧美人里很是显眼。
“那位亚洲面孔的朋友,谢谢。”
路老板接过话筒:“你好北野武先生,我想问几个关于电影镜头的问题。”
北野武示意他继续。
“我注意到你非常喜欢用远景和纵深感很强的拍摄技法,构图上也是主次分明,强弱突出,在第二幕里还采用了很多变焦的手法。”
“请问这和影片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场景布置,以及大量镜头内蒙太奇的结构是不是相关的?”
小日子导演眼前一亮,他自以为精妙的设计被一语道破,心里颇为欣喜。
否则就像一个顶级大厨做出的菜没人吃得出味道,那该多无趣啊!
“请问你是中国人吗,请到台前来交流。”
北野武见猎心喜,他听出路宽的英文口音不像日韩人,应该大差不差是中国人。
北野武和中国电影人的交流还是很多的。
其中最多的当然得数到贾科长。1998年,贾科长拍《小武》的时候手里只有20万,他带着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一炮打响之后,引起了北野武工作室制片人的注意。
他的第二部作品《站台》顺利获得了北野武500万的投资,还放言绝不干涉,让他随心所欲,尽情去拍。
后来《站台》也顺利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的提名,北野武还帮他联系了海外发行资源,提携有加。
此后,贾科长的《天注定》、《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都有北野武工作室的身影。
这位被黑泽明寄予厚望的小日子导演此时对路老板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邀请路宽上台,稍加介绍后便迫不及待地发问。
“路宽,你是我这部导演剪辑版完成后第一个看出来这个镜头语言的人,请问你也是导演吗?”
瞌睡就有人递枕头,路老板平静地自我介绍:“是的,我是来自中国的导演,我的影片叫《爆裂鼓手》,将在4号上午展映。”
没错,他就是为了蹭热度才发言的。
生活不易,他这样的青年导演更是没有太多人脉与资历进行自我营销,想在这届威尼斯上有所斩获,不得不另辟蹊径。
比如请田状状联络评委会主席巩莉,比如不请自来蹭一蹭黑泽明的热度。。。
张继中:这我熟啊!
记者和观众们都很配合地聆听二人的谈话,还没有人提前离场,这是对成名导演的尊敬。
“了不起,你让我想起了你们国家另一位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
路宽当然知道他说的是谁,但这时候话题不能岔开,逼还没装全乎呢。
“北野武先生,电影非常棒,但我有一些小建议,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众所周知,当一个人说出“当讲不当讲”的时候,接下来的话估计不太好听。
路宽的目的当然很明确,他就是蹭热度来了,就是博眼球来了。
只不过他是从专业角度做交流,言之有物,不会哗众取宠,否则丢的是中国电影人的脸。
“影片中大远景和全景居多,但也有小部分是长焦拍摄,而且手提式拍摄的迹象很重,比如第一对恋人在雪中嬉戏的画面。”
北野武有些震惊,能看出电影镜头语言顶多算是内行。
但是能看出某些小细节的拍摄工具甚至镜头轨迹,却着实是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