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胡宗宪支招:取孝舍忠 (第3/3页)
备倭营兵,兵源非军户,而是招募自民间,军纪涣散是吧?”
林十三颔首:“是。”
胡宗宪又道:“你替严党瞒住他们煽动兵变的事。并不妨碍你作为钦差,为振武营兵变找一个其它理由。”
“这个理由,与兵源非军户、招募自民间无关。”
“说句大白话吧。我给兵变找了两个背黑锅的。”
林十三问:“谁?”
胡宗宪答:“一是死去的黄懋官。二是平叛的功臣,诚意伯刘世延。”
林十三愕然:“您让他们背黑锅?黄懋官是无辜的。兵变又是全靠诚意伯平定。这不成了颠倒黑白了嘛?”
胡宗宪拍了拍手:“进来吧。”
少年英雄刘世延大步走了进来。
刘世延朝着林十三笑了笑:“我这个背黑锅的来了。”
胡宗宪道:“十三。我给你想好了振武营兵变的两个‘原因’。”
“其一,黄懋官作为管军饷的户部左堂蠢笨庸碌、严苛寡恩。先将营兵军饷降一钱,又延发军饷、宝钞折饷。导致营兵及家眷生计无着。”
“营兵因黄懋官之无情盘剥遂生反意。”
“其二,营兵欲反未反之时,守备徐鹏举及六部堂官商议了妥善对策。可将兵变扼杀于摇篮。”
“然诚意伯刘世延年少鲁莽,好大喜功。不等守备及六部堂官施行对策,擅自与营兵交涉,先出言威胁,又许以白银十万却未兑现。”
“他的威胁导致营兵对抗朝廷之意更盛。许诺白银而未兑现则彻底激怒了营兵。”
“于是乎,营兵反叛。”
林十三听了胡宗宪的话,呆立在原地。
胡宗宪继续说道:“你作为钦差,详细调查后禀奏朝廷。振武营兵变与其兵源无关。只与黄懋官、刘世延的严苛寡恩、鲁莽行事有关。”
“这样一来,你既能替严党遮掩此事,又能保住戚部、俞部。”
林十三道:“那我岂不成了颠倒黑白的王八蛋钦差?”
胡宗宪却道:“混迹朝堂,有时颠倒黑白也是一门学问。”
“黄懋官已经死了。朝廷要追究一个死人便追究吧。他的家人,我会上奏疏保全。”
“刘世延是世袭伯爵,刘基先生之后。朝廷治罪向来有议贵的传统。最多罚他几年俸禄。”
刘世延插话:“朝廷有旨意,世勋不得前往抗倭前线。我为抗倭出不上什么力。”
“这回背黑锅是给抗倭大业背的。我心甘情愿!林千户你尽管按胡部堂所说上奏就是。”
胡宗宪又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时。抛开抗倭大业不谈。严党是皇上制衡朝中清流的一把刀。”
“那些清流是真清还是假清,你应该心知肚明。”
“严党中的大部分官员这些年来胡作非为,丧心病狂的敛财。皇上是一定会倒严的,但不是现在。”
“凡事都讲究一个时机。”
“你若把方悠山和供词公之于众,岂不将皇上置于两难境地?”
“难道你想看到江南大族和他们在朝堂上的靠山无人制衡,无法无天?”
“办法、道理我都给你说清楚了。如何决断就看你自己了。”
林十三沉思良久,开口道:“我按胡部堂说的做。为了抗倭大业,为了朝局平衡,更为了我爹!”
胡宗宪起身,走到刘世延面前,给他作了一揖:“诚意伯,让您受委屈了。”
刘世延正色道:“南京人都以为我是个骄横狂妄的世家子弟。却不知我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为了给抗倭出一份力,我受这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多少抗倭勇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都未计较什么。”
“告诉俞帅、戚将军,我在南京城静待他们平定倭患,建万世之功的好消息!”
刘世延已经表态愿意背这口大黑锅,事情就好办多了。
林十三眼下要做的,是将方悠山和几十名营兵武官,以及那份供词交给罗龙文。
同时,他还要编一个合理的理由。解释自己这几日为何要在明面上与严党为敌。舌灿莲花是林十三所长,这并不难。
至于严世蕃、罗龙文信不信,那就是未知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