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3章 空挣了几百件树枝,怎么得有他这一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233章 空挣了几百件树枝,怎么得有他这一件? (第3/3页)

先天之前全靠蒙,先天之后看老天爷赏饭吃,要么厚积薄发,以量取胜,要么纯看个人天赋。

    如此说来,萧何的确天赋异禀,算对了好几回,是个卜卦小能手。

    “萧兄这算卦的天分,简直是祖师爷掰开嘴,往里面窜稀啊!”

    “啥玩意?”

    “夸你呢,祖师爷赏饭吃,还不用嚼。”

    “小远哥别贫了,七心易数已经教你了,试试看,此去南疆云斗城,你的有缘人在哪?”萧何不想和向远扯淡,急等着看笑话。

    瞧不起谁呢,我就是不想算,我要是算,指定一算一个不吱声!

    向远深吸一口气,体内模拟白泽的妖气,套取七心易数的公式,寻找自己的有缘人。

    小开不算开!

    没关更不算开!

    两分钟后,向远睁开眼睛:“很近,前方三十里,小树林有我一桩机缘,有缘人就在那。”

    “快走,快走。”

    萧何急不可耐,快马加鞭直奔三十里。

    他跳下马,一头扎进小树林,四下搜寻所谓的机缘。

    向远来迟一步,对所谓的七心易数没有半点信心,也就没有走进小树林。

    “小远哥,真有大机缘,但不是你的机缘,是我的。”

    萧何哼哼哈哈从树林里走了出来,手持一根笔直树枝,如获至宝,别提有多兴奋了。

    那是一根略显扁平而尖直的树枝,宽三指,表面光滑,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像极了宝剑形状,最离谱的是,剑柄前端还有一圈天然形成的护手。

    得此至宝,萧何喜笑颜开,单手将‘神剑’举在头顶,便如握住了整个世界,人生都没有遗憾了。

    “年少若是持此剑,十里芸薹尽低头,今朝仗剑行天下,不负青春意气稠。”

    萧何持剑指天,诗兴大发,意犹未尽,改为单手负后,剑锋点地,便如一派宗师,捋着不存在的胡须,颔首淡笑:“好诗,好剑,好人间!”

    洋洋得意之状,似是在说,这把木剑对小孩子来说太幼稚了,对风华正茂的他刚刚好。

    向远在马背上狂翻白眼,知道萧何喜欢收集树枝,家里甚至还有一面墙,可这也太夸张了。

    大舅哥玩物丧志,他这个当妹夫的不能坐视不管,必须做点什么。

    “把剑放下,那是我的机缘!”

    “不管,我先来的。”

    萧何自然不肯,被向远追赶,围着两匹马开始秦王绕柱。

    这时候,打南边来了个和尚。

    和尚一袭白色僧衣,虽有风尘仆仆,僧鞋沾满尘土,然身形修长而挺拔,如同一株青松立于山巅,既有出尘飘逸,又有内敛沉稳,步伐轻盈从容,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云端,超然物外,不染一丝尘埃。

    和尚面容清秀俊美,鼻梁高挺,唇角微扬,带着一抹似有似无的笑意,眸光深邃而宁静,好似已经看穿了世间一切名利和纷扰,不属红尘,达到了六根清净的无欲境界。

    白衣如雪,身影如画,飘逸如仙,潇洒如风。

    看到这个和尚,萧何瞬间瞪直了眼睛,颤巍巍伸出手,指向和尚……手中的禅杖。

    准确来说,是一根树枝。

    那树枝长两米,大半笔直无曲,通体光滑,泛着淡淡的木质光泽,顶端分叉出几根细枝,应是弯曲的树根,被白衣和尚倒提在手中。

    树根位置,细枝蜿蜒环绕,环环相扣,形似龙首,龙须轻扬,乍一看,分明是一件九环锡杖。

    既有佛门庄严,又带着自然灵性,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萧何不由痴了,视线随着‘九环锡杖’移动,手中神剑也不香了,喃喃自语,哀叹伤怀:“空挣了几百件树枝,怎么得有他这一件?”

    白衣僧闻得此言,眉毛一挑,嘴角一歪,六根清净的气场全开。

    不仅腰板挺直了许多,就连步伐也放慢了三分,缓缓路过,要萧何看个清清楚楚。

    羡慕吧,嘿,你没有!

    “岂有此理,气煞我也!”

    嫉妒使萧何面容扭曲,双目赤红望着白衣僧离去的背影:“跟上去,咱俩蒙面做了他,把我的宝贝夺回来。”

    向远:(_)

    差不多就得了,一根破棍子而已,至于要死要活吗,你的青春意气,你的好人间哪去了?

    “莫恼,多大点事,你看我,我就一点也不生气。”

    “不是你的宝贝被抢,你当然无所谓。”

    “话不能这么说,打狗看主,我也……”

    向远正劝着,就看到白衣僧去而复返,又在萧何面前秀了一遍九环锡杖。

    临走前,轻蔑一瞥,瞄了眼萧何手里的‘神剑’。

    “呵,倒也精巧。”

    (益)x2

    这下,向远也忍不住了,按住持剑乱挥,叫嚣着要屠尽天下秃驴的萧何:“兄长冷静点,这里人多,咱们跟上去,明枪易躲,暗键难防,等人少了再削他一顿。”

    “还不够,我要扒了他的僧袍,把人挂在妓院门口!”

    “行行行,你是大哥,你说了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