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八路大军 (第2/3页)
”
尉迟恭大急,道:“快走快走,可别让那帮老小子抢了先!”
两人当即离开程府,一起入宫。
刚到承天门外,便见几名白发苍苍的老将在宫门外站着,显然也是为高句丽之战而来。
程知节目光一扫,心道:“好家伙,不仅契苾何力、郑仁泰、王文度、任雅相来了,连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哥俩也来了。”
这些人年纪都很大了,平时出入宫廷已经很少,如今因为辽东即将而来的大战,一颗心都活泼泼起来。
程知节二人皮笑肉不笑的跟其他几人打了声招呼,便在门外等候着。
只可惜迟迟没有等到皇帝的召见。
李治正在听李勣分析攻打高句丽的战法,自然没空见他们。
这些年来,李勣花费无数个日夜,早已想好了攻打高句丽的整个作战方案。
而且他的方案一直都在变化调整。
如今大唐已经消灭百济,在李勣看来,眼下消灭高句丽的条件,远胜于太宗时期。
不过他也不敢大意,因为这很可能是他戎马一生的最后一战。
他细细向李治和薛仁贵讲解高句丽的地形特点,守备模式,该用何种战法应对。
李治听了一阵后,面色也渐渐凝重起来,说道:“依卿之意,攻打高句丽,不可再用攻打吐蕃的法子?”
李勣肃然道:“正是如此,高句丽决不会跟我们打野战,只会据城而守,守得住,就增派援军,守不住,就弃城后退,继续守下一座城。”
“辽泽之路艰险,我军后勤非常艰难,一年之内,若不能打下高句丽,恐怕就只能班师了。”
李治抬头凝望着高句丽的地图。
辽泽就像一座无形的屏障,由南至北,绵延数百里,保护着高句丽。
看起来大唐与高句丽接壤面积很大,然而因为辽泽的存在,真正能走的路只有那么窄窄的几条。
换一个角度看,可以将辽泽看作一座巍峨的山脉,而那几条窄道,便是横穿山脉的几条峡谷。
高句丽军队三十万以上,铁矿资源丰富,披甲率也有三成以上。
他们实力很强,精通骑射,马匹充足,拥有令游牧民族闻风散胆的具装骑兵。
靺鞨作为地区小霸,每次跟高句丽作战时却只有挨揍的份,故而绝不能小看他们。
更可气的是,高句丽军队面对大唐时,极为猥琐,不跟你野战,一副死守态势。
境内山脉又极多,光是李勣知道名字的山就有一百多座,很多城池依山而建,类似大唐的松州,攻打十分不易。
故而唐军要灭高句丽,军队就不能少,然而军队多了,后勤供应又吃不住。
而且高句丽非常精明,他们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无论隋朝攻打还是唐朝攻打,他们的战法只有一个字。
拖!
他们很清楚,只要能拖住来犯敌军,时候到了,敌人只有撤走一条选择,他们便能趁势打一拨反击。
当初唐太宗打下高句丽十几座城,结果刚一撤退,就全部被高句丽收复了。
这便是高句丽难打的原因。
李治深入了解这些后,也终于明白百济的重要性。
从百济进攻,高句丽的辽河、山城等屏障,都无法发挥作用,要面对这支唐军的防守,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应对。
如此一来,便给了北线唐军减少了机会。
李治凝视地图良久,缓缓道:“李卿,朕已经清楚了高句丽的情况,说说你的战法吧。”
李勣道:“臣的战法只有八个字。”
“哪八个字?”
“多路齐攻,水陆并进!”
李治望着地图,道:“你指的多路,指的是南北夹击吗?”
李勣道:“仅凭南北两路,不足以突破高句丽人的严防死守。臣经过仔细分析推演,认为需得分兵八路,方能在尽快时间内,消灭高句丽!”
李治微微一惊:“八路?”
李勣道:“是的,营州四路,百济三路,另外还有一支水路,从莱州出发!”
李治看了薛仁贵一眼,道:“薛卿,你以为如何?”
薛仁贵道:“臣对高句丽并不熟悉,不过依臣之见,兵力太过分散,未必是好处。”
李勣见薛仁贵似有反对,便耐心解释道:“薛将军,你当初也参与过高句丽之战,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