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官员不够用了 (第2/3页)
想死的心都有了。
国家打了胜仗,开疆扩土,举国欢庆,升职的升职,加俸的加俸,只有他们吏部官员,像苦哈哈一样,不断翻动着地方官员的名册,想着法子再找出一批人来,调到百济去。
他这次尽量找那些偏僻的州县,比如岭南、剑南。
这些地方上的县城,人口少,事情也少,有个县令就得了,可以把县丞调走。
他琢磨着,剑南、岭南也是偏僻地方,调几个县丞去当县令,主簿去干县丞,他们应该不会拒绝。
谁知,这些官员来到长安述职后,便找各种理由推脱,有的称病,有的说家里死了父母,要去守孝,把徐孝德气得不轻。
百济又不是倭国那样的海岛,不会因为风浪死在路上,不见得比岭南差到哪里去了,干嘛都不愿去呢?
徐孝德实在逼得没办法,这天清晨,来到甘露殿求见皇帝,准备向皇帝诉苦。
李治听说他面圣后,在正殿召他觐见。
当徐孝德苦着一张老脸,将他的困难说了后,李治笑道:“徐卿既有困难,为何不早点向朕说?”
徐孝德叹道:“老臣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会来打扰陛下,实在是……”
李治抬手道:“朕知道,徐卿一向任劳任怨,以前从未听你向朕抱怨过什么,这事其实要解决也不难,可开一例制科,选取人才,补充官员不足,卿以为如何?”
徐孝德喜道:“老臣赞同。”
制科是朝廷选择“非常之才”而设立的不定期科举,只要皇帝觉得身边人才少了,便可开制科,选拔人才。
李治来大唐这么久,还从未开过制科,此时若是宣布此事,朝野应该不会有任何阻力。
果然,三日后的常朝上,李治宣布开制科,立刻得到大臣们一致同意。
李治便命吏部在各州县张贴榜文,朝廷六月初十,在长安城召开制科,录取五百名人才。
这五百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年的常科,有官员认为数量太多,提议削减为三百人。
李治却没有同意。
这五百人眼下看起来似乎多了,然而等打下高句丽后,朝廷又会空缺一大批官员。
这次多选拔一些人才,也免得将来再捉襟见肘。
朝廷特开制科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不少人都听说了,朝廷是因为缺乏官员,才开制科,故而只要中举,就能立刻授官。
另外,制科的门槛比较松散,没有十题中至少要过六题的硬性要求,只按照顺序来,排名前五百的人,直接录取,就算第五百名交了白卷,也一样录取。
这是一个捡漏的机会,故而各地学子听到消息后,都如潮涌一般,朝着长安城汇聚。
原本准备寒窗十年再参加科举的学子,也有些忍不住了,准备提前来碰碰运气。
杜审言便是其中之一。
他已经读了五年,原本再准备读个五年,再来长安参加科举,结果家里人却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催着他提前入京了。
他爹还亲自去找了杜易简的父亲一趟,同是一族人,这时候怎能不帮衬帮衬?
杜易简的父亲也没推辞,便给儿子写了封信,让儿子关照一下杜审言这个小堂弟。
故而杜审言一入长安城,便被杜易简请到家中住着。
第二天晚上,还带着他来到墨佳轩,在二楼包了间雅室,请来卢照邻和高有道,将小老弟介绍给他们认识。
杜审言有着襄阳儿特有的拘谨,听说卢照邻是范阳卢氏,而且是当朝驸马后,赶忙起身,行了一个大礼。
卢照邻笑道:“杜兄弟,不必客气,你该拜的不是我,而是高兄,他可是永徽七年的状元,你若能得他指点,必能高中!”
杜审言又赶忙朝高有道行大礼。
高有道笑道:“别听卢兄谦虚,他的文采远在高某之上,若非如此,如何能得公主殿下青睐呢?”
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