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6章 国舅的建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406章 国舅的建议 (第3/3页)



    “倘若唐人也控制不住局面,那么金燕肯定难逃一死,唐人也会被赶离百济,那些作乱的扶余人,定会请您回来,重新掌权百济!”

    福信愣道:“真的会混乱吗?”

    道琛道:“一定会。眼下这些百济贵族,还心存幻想,以为金燕不会对他们动手,当金燕动手之后,他们定会反抗!”

    福信道:“如果金燕不对他们动手呢?”

    道琛笑道:“金燕是马韩人,最开始投靠她的,都是马韩人,她若是不为马韩人谋利,马韩人就会先对付她!”

    福信深吸一口气,终于松开了握住扶手的手,沉声道:“好,我听你的,咱们去新罗,投靠金春秋!”

    福信只带上心腹将领和官员,准备两日后,第三天夜里,带兵东行。

    泗沘城变成一座空城。

    被福信抛弃的官员们,争前恐后的派人联系金燕,将情况告知,并且表示效忠。

    金燕当即派黑齿常之率领一万五千人,从光州出发,一路向北。

    沿途之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各郡守将听说福信已弃城而逃,纷纷望风而降。

    不到十日,黑齿常之便收复了泗沘城。

    另一边,福信领兵前往新罗,一路上不断出现逃兵,他也无可奈何。

    沿着“大江”一路向东,穿过小白山脉,终于进入新罗境内。

    道琛早就先一步,前往新罗,向金春秋表示归附之意。

    金春秋非常欢喜,派遣金法敏亲自前往沃川,迎接福信大军。

    福信对新罗也有防备,始终与大军待在一起。

    数日之后,福信领兵来到良州,在南家罗城的行宫见到了金春秋。

    金春秋亲自设宴为他接风,并且册封他为百济王,表示愿意在新罗划出一片地区,永远让福信统治。

    结果到了第二天,金春秋就变了脸,派人把福信请到行宫,说道:“福信老弟,情况不妙,贵国的金燕派遣使节过来,让我把你交出去。”

    福信沉着脸,道:“那大王是准备交出我了?”

    金春秋摇头道:“本王绝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就算大唐十万大兵来犯,我也绝不会把你们交出去。”

    福信低声道:“多谢大王。”

    金春秋话锋一转,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倘若唐兵来犯,恐怕你我联手,也难以对抗,本王有个提议,不知老弟觉得怎么样。”

    福信道:“大王请讲。”

    金春秋道:“是这样的,我们前阵子打下倭国一块土地,如今倭人正在反扑,形势岌岌可危。”

    福信看了道琛一眼,心道:“果然被你猜中了。”说道:“大王放心,我愿率手下兵马,前往倭国,帮助大王对付倭人!”

    金春秋大喜,道:“有老弟相助,本王定能击败倭人,到时候打下的倭国土地,我与老弟共享!”

    福信道:“多谢大王。”

    于是乎,福信这支百济人马,乘坐着新罗人的大船,朝着倭国进发。

    而此时的百济国,正如道琛预料,陷入了混乱之中。

    ……

    太极宫,临湖殿。

    李治听王及善汇报了百济最新情况后,皱眉道:“前面不是挺顺利吗?怎么忽然就混乱了?”

    王及善道:“回陛下,主要原因是金燕提拔了一批马韩人,担任各地郡将,那些扶余贵族便闹起来了,金燕想要镇压,结果越闹越大,各地的扶余贵族也都团结起来。”

    这事仔细一想,其实也不奇怪。

    扶余人统治百济数百年,就算福信走了,扶余人的势力依然强大。

    只要不消灭这一股力量,百济就随时可能勾结高句丽,对抗大唐。

    李治当初选中金燕,就是看重她马韩人的身份。

    眼下百济的局面,相当于是扶余人跟马韩人斗,不再是他们联手对付大唐。

    这种局势下,只要大唐强势插手,就能帮助马韩人击败扶余人,稳定局面。

    他挥了挥手,道:“传旨营州,全力协助熊津都督府,镇压本地的扶余人反叛。”

    王及善却道:“陛下,臣以为不必过早插手。”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为何?”

    王及善道:“如果我们帮助马韩人,消灭了扶余人,到时候马韩人得了势,未必会感谢我们,还有可能勾结新罗,对抗我们。”

    李治沉吟不语,他收服金燕,其实就是为了收服马韩人。

    眼下局面下,马韩人再勾结新罗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那你的意思呢?”李治问。

    “不如就让百济乱上一阵,让他们自相内斗,等两边力量消耗差不多了,百济百姓也厌倦战争了,我大唐王师再发兵平乱,不仅能消除隐患,也能得到民心!”

    这个法子不太人道,不过确实最稳妥。

    “这个主意是你想到的?”李治看了王及善一眼。

    王及善坦诚道:“是国舅的建议。”

    李治点头道:“好罢,传旨营州,先静观其变,不过熊津港要注意些,准备好托底,别让金燕死了。”

    王及善道:“臣领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