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陛下,臣要检举杜侍郎! (第2/3页)
武将们却仅凭一场战役,就完成了他们需要努力奋斗十年的目标!
不少人心中已在琢磨着,将来找机会转为武职,也许更有前途。
接下来,则是各州县官员的迁调。
此事与殿外各州县的官员息息相关,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心中充满了期待。
很快,一批考评优秀的官员,被迁调到了长安,其中最出风头的是韦待价,被升为金吾卫中郎将。
轮到京中官员时,杜复竖起了耳朵。
随着礼仪官将辛茂将的话一句句复述。
阶下群臣脸色都变了,相互间打着眼色。
他们都已听说,卢承庆今年要拜相,杜正伦要升为户部尚书。
然而念了半天,根本没有提到两人。
只提到张柬之、韦思谦被加封崇文馆学士,负责修订新律,还有李吉被升为雍州司马,赵持满被册封为雍州司法参军。
大殿之内的众大臣们,脸色同样充满惊讶。
上官仪朝徐孝德看了过去,露出询问的眼色,徐孝德则摇了摇头,表示他也不知情。
脸色最难看的要属卢承庆和杜正伦了,两人都皱紧眉头,对视一眼,表情都充满困惑。
杜正伦悄悄瞥了皇帝一眼,见皇帝神色自若,心中顿时有些不安。
辛茂将的声音,继续在大殿中回荡,许久之后,终于全部念完了。
按照流程,群臣开始议政。
正日里堆积了不少朝政,六部九寺的官员纷纷出列,将政务提出来,然后其他相关部门的官员加入讨论。
卢承庆和杜正伦显然都有些心神不宁,今日的话比平时少了一些,思绪也不如平日敏锐。
这一讨论,便是两个多时辰,终于到了廊下食的时间。
卢承庆和杜正伦一出朝堂,便去找徐孝德,询问两人升职的事。
徐孝德只能苦笑,道:“老夫也不知啊,昨日老夫离开吏部时,迁调名单上,依然有两位的名字啊!”
只有中书省的宰相和皇帝,有资格将诰书拿过去修改。
两人当即又找上阎立本和上官仪,两人也都说没有修改过。
卢承庆叹了口气,道:“如此来看,是陛下将诰书修改了。”
杜正伦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没有做声。
卢承庆又去找了辛茂将,向他询问情况。
按照流程,被皇帝修改过的诰书,需要先送到门下省,门下省通过后,才送到吏部。
辛茂将证实了两人的猜测。
昨日夜里,有文吏来报,说内侍监连夜送来一份诰书,正是官员迁调的诰书。
辛茂将说他当时连夜入宫,并未仔细看,便直接通过了,并不知道两人名字被划掉了。
这话显然是在敷衍。
他连夜入宫,不可能不仔细查阅那份诰书是否被改动过。
当然了,既然是皇帝改的,指望辛茂将将其驳回,那也不现实。
两人只是有些不满,辛茂将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派人通知一声?
如今最大的问题是,皇帝为何突然划掉他们的名字?
廊下食的时间,显然不够他们查出真相,群臣很快又进入大殿,朝会继续。
接下来是殿外大臣奏报的时间,十几件地方政务议论完毕后,杜复在殿外高声喊道:“微臣杜复,有事启奏。”
李治挥手道:“宣!”
杜复很快进入大殿,行过叩拜礼,随即站起身,一边肃然的开口。
“陛下,微臣要状告户部侍郎杜正伦,以权谋私,公器私用,包庇纵容亲属,欺行霸市,违法经商,行贿官员,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利益结社,官商勾结,犯下滔天罪行,还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韦思谦最先出列,沉声道:“杜校书,你并非御史台官员,无弹劾百官之权。”
杜复道:“下官明白,故而下官是检举,并非弹劾。”
唐律有规定,官员如有犯罪行为,百姓和官员都可以检举。
百姓能得赏钱,官员则可以得到功劳,检举的情况越严重,功劳越大。
韦思谦又道:“那杜校书应该也知道,检举作假,会有什么下场!”
杜复道:“下官知道,不用韦中丞提醒。”
检举与弹劾不同,弹劾若是找不到明确罪证,一般也就被斥责几句,最多降级。
检举若是找不到证据,又或者提供的证据不充分,便是诬告,罪加一等,有性命之忧!
李治瞥了杜正伦一眼,见他表情沉静,一言不发,朝他问道:“杜卿,杜校书要检举你,你可有话说?”
杜正伦沉声道:“官员若有违法之举,同僚可进行检举,这是朝廷规制,臣无异议,愿意接受任何讯问。”
这话表面听没什么问题,然而却潜藏着一层意思。
官员若犯罪,一般只有同僚最有机会知道。
杜复一个小小校书,怎会知道杜正伦违法乱纪之事?
户部郎中陆敦信当即出列,问道:“杜校书,你身为弘文馆校书郎,负责掌校典籍,订正讹误,倘若杜侍郎真犯了罪,你如何知道?”
杜复道:“白马商社主人名叫杜隆,是杜侍郎的侄子,我是顺着他,才查出杜侍郎的罪行。”
陆敦信道:“杜校书并非捕贼官,也非监察官,又为何调查白马商社呢?”
杜复道:“我也是无意中发现他们暗中向官员行贿,故而调查。”
陆敦信道:“既然您发现白马商社有问题,为何不向雍州府举报,却要私自调查呢?”
杜复满头大汗,顿时难以回答。
这时他才终于明白李义府的意思。
朝堂之上,并非拿着证据就能开口说话。
杜正伦根本不用出面,手下一名官员,凭着三言两句,就把他难住了。
“怎么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