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斩首两万 (第2/3页)
李治听说大海人准备逃跑后,便知倭人已经动手。
果不其然,六日之后,营州传来八百里加急,说熊津港大捷,唐军斩首两万多,俘虏近万人。
这一战,倭国军队死亡超过五万,大多是溺毙而亡。
大唐以斩首记军功,故而战争之后,唐军会坐船搜索,将落水倭国尸体打捞上来,斩下首级。
然而海流湍急,不少尸体被冲远,难以找到,故而只得两万多首级和近一万的俘虏。
这场大捷传到长安城时,长安百姓们都有些懵。
他们只听说倭人准备攻打虾夷,并未想到倭人会突袭大唐,还被反杀。
无论如何,总归是一场捷报,并不妨碍皇帝在承庆殿设宴庆祝,也不妨碍这场捷报,成为大家过年的话题。
十二月二十八,假前最后一日,姜恪返回长安。
刘仁轨派人送来的急报,只简单描述了战斗结果,过程却一点没提。
姜恪却亲身参与此战。
李治当即召姜恪入宫,听他详细讲述战况。
姜恪来到殿内,拱手道:“回陛下,敌人是在十二月十六日,袭击熊津港。多亏内领卫提供情报,我等才能提前准备。”
向一旁的王及善拱手致意,王及善拱手还礼。
李治询问战况详情。
姜恪回答道:“倭军攻到熊津港后,我军诈败,一路东逃,让出港口,同时派人通知刘都督的营州水军主力。”
“等刘都督的船队就位,我们才回身反杀,水路两军夹击,厮杀一夜,击溃倭军。只可惜让倭国主将逃跑了。”
李治听到此处,问道:“白江口那边,战况又如何?”
姜恪笑道:“那边打得更容易,孙仁师将军率领三万水军,堵住江口,倭国直接与我军在海上大战。”
“倭军四次冲阵,皆被击退,无法冲出海口。”
“孙仁师将军又使用连发火箭,顺风投火,臣赶到白江口时,只见烟焰涨天,海水皆赤,除一支倭人部队,夺船逃脱,其余倭人,皆沉于江底。”
李治道:“倭人夺下我军战船?”
姜恪道:“是的,他们船只被烧毁之后,便主动朝我方战船靠拢,一来想引燃我军战船,同归于尽。二来,想夺我军战船。”
李治动容道:“我军战船可被点燃?”
姜恪笑道:“陛下放心,孙仁师将军提前便有准备,在战船四周,裹住铁皮,敌船无法引燃我军战船,也无法用钩爪,爬上我军战船。”
李治奇道:“那怎么还有一艘船被夺了呢?”
姜恪轩眉微皱,道:“倭人之中,有一群穿着鲨皮衣的倭人,他们善使一种套绳钩爪,扔到船檐上钩,攀爬上船。”
“这群人身手灵活,应该是倭国精锐,不过他们也只夺下一艘大船,也就数百人逃走,其余倭人皆被我军消灭。”
李治点了点头,心情颇为畅快。
这一战结果比原来的白江口之战,赢得还要彻底,看来他这几个月的布置,并未白费!
姜恪道:“我军胜利的消息传到百济后,扶余义慈极为害怕,担心我军趁势攻打,逃到光州。”
“黑齿常之领兵南下,三日之内,连克十多城,臣离开熊津港时,黑齿常之已打到金州,百济六成领土,皆落入扶余福信手中。”
李治问道:“刘仁愿将军可顺利逃出倭国?”
姜恪迟疑了一下,道:“根据内领卫的消息,他已顺利逃离龟井馆,然而却并未返回营州。”
李治脸色一凝,道:“难道出事了?”
姜恪道:“陛下不必担心,刘都督说,他可能去了虾夷。”
李治奇道:“他去虾夷做什么?”
姜恪道:“刘都督说,他临行之前,给了刘仁愿将军一个锦囊,让他危急之时打开。”
“哦,锦囊中写了什么?”
姜恪道:“锦囊中告诉刘将军,倘若逃跑不顺,海路不通,就通过陆路,沿倭国向北,逃去虾夷人的地盘,倭国人一定猜不到。”
李治摸了摸下巴,道:“咱们既跟倭国动手,料来虾夷不敢为难刘将军,这倒确实是个办法。可刘仁愿既然顺利逃脱,为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