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请陛下保重龙体! (第3/3页)
内侍入内,说道:“陛下,兵部郝尚书求见。”
李治命人传他进来,不一会,郝处俊进入大殿,手中还拿着一本奏疏。
“陛下,营州急报。”
“呈上来。”
奏疏很快来到李治手中,翻看阅览之后,李治微微一笑。
刘仁轨已经提前替李治作出决定,暗中派内领卫将消息告诉倭国女王。
李治原本就给了他专断之权,此事宜早不宜迟,他自然不会生气,朝郝处俊道:“给刘卿传旨,就说朕已经知道了,他做的不错。”
郝处俊应诺一声,告退离开。
李治又朝王及善吩咐道:“让鸿胪寺的人接待百济使节,不要答应他们,这事让朕再考虑一下。”
王及善应诺退下。
李治坐在龙椅上,沉吟片刻,吩咐道:“传旨,召军器监主官觐见。”
军器监位于承天门街东街,与光禄寺相邻,隶属于少府监,是一个专职武器制造的部门。
历朝历代,军器制造一直在经历着复杂的流变。
唐朝以前,军械制造一直由负责百工技巧的中央九卿,少府统辖。
唐初时期,唐高祖将隶属于少府监的铠甲、弓弩二署,以及全国地方上的武器监和百工监合并,组成军器监。
唐朝民风尚武,对民间持有武器持开放态度,就连府兵被征调打仗,都是自带兵刃。
只有铠甲、弓弩、骑枪这种重兵器,才由军器监制造,战时发放,战后归还。
后来大唐安定,天下战事减少,军器监地位下降,又被划为少府监的下属机构。
故而,军器监主官的品级,要低于少府监,只有从四品,目前由一个叫欧阳通的人担任。
欧阳通这个名字,李治也听过几次,他在长安城也算是个名人。
他出名并非他善于制造兵器,而是他事母至孝,其母徐氏病亡时,他居丧尽哀,被称为朝堂之中,居丧最严谨者。
唐人最重孝道,欧阳通也因此受时人敬仰。
另外,欧阳通的父亲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武媚娘就对欧阳询的书法极为推崇,常临摹他的书法。
欧阳通的书法虽及不上乃父,却也相当有水准,这也让他在士林中很有声望。
当然了,李治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召见欧阳通,只想了解一下大唐的军器储备情况。
没过多久,欧阳通来到殿内,朝李治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欧阳卿,朕没记错的话,你担任军器监,已有三年了吧。”
“回陛下,臣是在永徽十一年正月,从少府监调到军器监,至今,有三年两个多月。”欧阳通一丝不苟的回答。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模样,四十岁左右,身材颀长,颔下三缕长须,仪态丰美。
李治道:“那你应该对军器监的各种军械,都颇为了解吧。”
欧阳通道:“陛下想了解什么军械?”
李治道:“铠甲。”
欧阳通略一沉吟,缓缓开口。
“回陛下,本朝共有:明光铠、光要铠、细鳞铠、山文铠、乌锤铠、锁子铠、步兵铠、皮甲、木甲、马甲、白布铠、皂绢铠、布背铠等十三种铠甲。”
“这十三种铠甲中,前六种是铁甲,防御力最强,中间四种是皮甲,防御力次之,但更为轻便。”
“最后三种是布甲,将领平日上朝或者列仪仗时穿戴,并不具有作战能力。”
欧阳通回答的言简意赅,李治点点头,又问:“眼下军器监中,还有多少铠甲存量?”
欧阳通道:“十六座库房中,一共有十二万左右的铠甲储备,另有二十多万具铠甲,分布在各州县的兵器监、折冲府中。”
李治问道:“全国所有铠甲加起来,共有多少套?”
欧阳通道:“大约四十三万到四十五万之间。”
李治暗暗点头,大唐军队大约是六十多万,四十多万的铠甲,与奏章上提到的七成披甲率符合。
李治想了想,又问:“目前国家铁矿分布,主要在哪些地方?”
欧阳通道:“多在江南,其中剑南道和江南道的铁矿区,接近全国一半。另外,最近漠北新增了几座铁矿。”
李治见他业务熟练,心中颇为满意,便道:“欧阳卿,百济希望我大唐向他提供一万具铠甲,你以为此事如何?”
欧阳通沉吟了一会,道:“回陛下,军政方面,臣不敢妄言,然而依微臣之浅见,府库中优良铁甲十分紧缺,不应供给外邦。如陛下需要,江南道有三千多套老旧铁甲、皮甲,可供调用。”
李治点头道:“甚好,朕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欧阳通拱了拱手,告退离开。
李治当即手拟了一道旨意,朝王伏胜吩咐道:“送到鸿胪寺去。”
王伏胜应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