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长安奏报 (第2/3页)
臣镰足道:“您不必担心,属下已帮您选好了最佳的作战人选。”
“谁?”
中臣镰足道:“鬼岛川清!”
中大兄道:“那个海盗?”
中臣镰足沉声道:“王子,此人虽是海盗,却能凭数百人,不断击败征讨他的数千军队。他的海战能力,本国无人能及。要对付唐朝这种敌人,只有他,是最合适的将领!”
中大兄一拍膝盖,道:“好,只要能赢,什么人我都可以用!你用个人偷偷把他换出来,等计划成功,再任命他统领军队!”
……
李治的巡狩队伍离开长安后,沿着潼关道一路向东。
从长安到虎牢关的这段路,便是夹在黄河与秦岭之间的道路。
从空中俯瞰,便会发觉这条路更像是秦岭这座巨大山脉的边檐栈道,险峻异常。
亲自走在这条路上,李治才知从洛阳运粮,为何如此艰难。
潼关以东,有一处黄巷坂,长约五里,被称为“五里暗门”。
其道路狭窄险峻,暗无天日,走在其中,抬头看不到天空。故曰暗门。
正是这样的狭窄小路,导致陆路运粮不易,造成长安城缺粮的情况。
过潼关后,继续向东,很快来到函谷关。
此关距离三门峡很近,李治想要瞧一瞧三门峡的情况,便下令队伍驻扎在函谷关。
次日清晨,他只带着薛仁贵、王及善等军士,攀登上了函谷关最高峰,望气台。
望气台是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峰,最适合俯瞰山河。
函谷关和潼关一样,都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美誉。
与潼关相比,函谷关还多了一处天险,那便是关口东边的弘农涧。
正因此关建于涧谷之间,深险如函,故得名“函谷”。
函谷之内,先后修了三座关口,分别是:秦关、汉关和魏关。
李治所攀登的关口,便是秦关。
要想攻破这座关口,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涧。
当年六国伐秦,秦国便是仰仗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李治站在望气台的城墙上,极目四方,此时方能深刻体会到山川地势之美。
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令人有种丹田冲出一股气流,直冲脑门的感觉,酣畅淋漓,心中生出万丈豪情。
长期积郁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也在这一刻,随之一空。
这种感受不身临其境,万难体会。
李治终于明白孙思邈为何让他离开长安,寻访名川大山。
这种心境上的豁然开朗,在长安城是不可能体会到的。
此时正值盛夏,山风鼓荡衣袍,吹散了炎热之气。
李治迎风而立,侧头望着北面的三门峡谷。
放眼望去,汹涌浑浊的河面上,能看到不少船只正在航行。
数量不多,但航道已经通畅,可以为长安输送物资。
最东边有一座挺拔的高山,矗立河道中央,将上游滚滚而来的河水两分。
受此山所阻,河水放缓。
此山就是中条山,又被称为中流山,那么原本的三门峡,就在上游那片狭窄的水道。
此时已看不到礁石,故而也无法判断三座礁石的具体位置。
不过此时礁石已毁,水流依然汹涌,若礁石还在,可想其危险,难怪水道难以通畅。
正当李治看的入神时,身边传来一道轻柔的声音,唤回他的思绪。
“陛下,该下山了。”
李治侧头一看,喊他的是武媚娘。
她穿着一身橘黄色的红裙,裙衣在风中飘舞,高高的峨髻,也被夏风吹的凌乱。
李治笑道:“媚娘,你怎么也来了?”
武媚娘将一缕秀发挽到耳后,目视着黄河大川,微笑道:“弘儿派人送来消息,妾身便想着过来告诉陛下。另外,营州也传来急奏。”
李治这次巡狩,第一个目的地是河北,故而提前下了命令,营州的军报,直接送到他的鸾驾来。
李治先问起李弘派人传来什么消息。
武媚娘道:“好像是长孙无忌遇到行刺了。”
李治心中一凛:“受伤没?”
武媚娘笑道:“陛下也太小看他了。此人纵是白身,想要杀他,不比潜入皇宫行刺容易多少。”
李治点点头,道:“没事就好,咱们下峰吧。”
回到行营,武媚娘刚伺候李治洗了把脸,薛仁贵便带着高侃过来了,王及善也跟在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