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禁苑点兵 (第2/3页)
南部那些羁縻州吗?”
萧嗣业插嘴道:“陛下早已下了旨意,所有羁縻州都不再和正州区分,自然包含了。”
邱盛应了声‘是’,低着头,露出迟疑之色。
薛仁贵见此,朝李治道:“陛下,这不能怪邱将军,根据臣在边境的见闻,大多数边境军民,依然将正州与羁縻州区分。”
李治皱了皱眉,道:“是什么原因呢?”
薛仁贵道:“那些羁縻州的民风,与咱们大唐正州的区别很大,边境唐人依然存在歧视羁縻州的人,这种情况是多年形成,恐无法短时间内改变。”
李治道:“还有别的原因吗?”
薛仁贵道:“有。羁縻州非常混乱,各地都督府虽在地区划定律法,但那些羁縻州的子民,不习惯遵守律法,械斗很严重。”
李治默然不语。
民族融合,不是一两个政令就能做到的,需要数十年的交融,两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
他能做的只能划定方向,剩下的只能靠后人了。
李治将目光看向邱盛,道:“邱将军,你接着说吧。”
邱盛应诺一声,道:“回陛下,正如薛大将军所言,若是不包括那些羁縻州,大唐南部各州县子民,俱安居乐业。”
李治道:“依你之见,要想大唐南部长治久安,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邱盛微微一惊,下意识看向薛仁贵,后者道:“陛下问话,你怎么想,就怎么答。”
邱盛答应一声,低头思索了一会,朝李治道:“陛下,末将以为东南方向的林邑、扶南、真腊不足为虑,西南方向的六诏国,倒有可能成为隐患。”
萧嗣业道:“六诏国刚刚帮助我大唐灭吐蕃,实为有功,邱将军何出此言?”
邱盛见薛仁贵也点了点头,心中一惊,不敢再说了。
李治抬手道:“邱卿长期镇守交州,对此处情况最为了解,还是听一听他为何这么说吧。”
萧嗣业拱手道:“是。”
邱盛听皇帝如此说,这才开口道:“陛下,臣觉得六诏国为隐患,是因为他们立国时间太短。”
“扶南、林邑、真腊等国,虽是小国,但立国已有数百年,深知存国之道,不会贸然侵犯我中原王朝。”
“六诏国则不同,他们都是最近一百年才立国的松蛮部落,而且彼此之间,长期征战,战力比其他诸蛮都要强大。”
“这些小国立国不长,好勇斗狠,蛮习至深,令人难以琢磨,很有可能不自量力,犯我国境。”
李治听完后,倒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一般能长期存活的小国,都懂得礼敬大国,故能长存。
如今六诏国地区,除了这六个国家外,还有河蛮、白蛮、乌蛮等大小数十个部落。
倘若有一支力量能将这些部落全部整合,便会成为威胁到大唐的存在,比如后来的南诏。
李治现在要做的便是,一边传播中原文化,慢慢融合他们,一边防止其中一股力量做大,吞并其他势力。
等过个数十年,这些地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中原王朝的新边界。
李治拍了拍邱盛的肩膀,道:“说的很好。”翻身上马,继续巡视军队。
萧嗣业见皇帝对南方情况特别关注,心中一动,驱马上前,拱手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李治侧头道:“何事?”
萧嗣业道:“臣听说去年岁末来朝拜的使节团中,六诏国的两支使节团,依然逗留长安。”
李治道:“因何逗留?”
萧嗣业道:“听说他们在为交州副都督的职位而争执,其实就是想成为六诏之首。”
李治目光一闪,想了起来,前阵子确实有一份交州来的奏章,提议让南诏国主担任副都督,李治没答应。
料来就是因为这个,他们才争闹不休。
李治道:“萧卿,此事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萧嗣业道:“臣以为鸿胪寺的官员,过于温和,无法调解两国之争,可从兵部挑选一名官员,以强硬手段,居中调解,定能让他们老实归国。”
李治道:“你心中可有人选?”
萧嗣业道:“臣以为兵部侍郎郝处俊,可担此重任。”
李治想了想,道:“也好,那就让郝处俊去调解吧。”
萧嗣业领了命令,当即告退,策马来到玄武门外,翻身下马,急步回到兵部,命人把郝处俊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