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4章 武皇后请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304章 武皇后请罪 (第3/3页)

自责不已,认为是因自己发现长寿村,才给村民带来劫难。

    他以清客身份,进入淮南王府,本想着劝说淮南王,将长寿村还给村民。

    然而与淮南王接触一段时间后,便即知道,不可能劝动此人。

    他回想起在洛阳见到的质库所,心生一计,前往洛阳找上郭道真,想让徒弟配合他行事。

    郭道真本就是长寿村人,得知此事后,立刻同意协助张钟,完成计划。

    张钟听其他清客提过,知道淮南王与太子不合,便劝说淮南王,用质库所的事,败坏太子名声。

    与此同时,郭道真前往长安,接近武府,自称有测算神术,且算出太子将有一难。

    等到时机成熟,质库所的事情已经发酵,郭道真再前往长安,接近武皇后,幌借道术,指出陷害太子之人。

    如此一来,只要将矛头指向淮南王,便能利用皇后和太子的力量,扳倒淮南王。

    郭道真还能通过此事,获得武皇后信任。

    届时,再找理由,劝说武皇后不要使用黄蕲为药,让黄蕲价格跌下来,便能彻底解决长寿村的问题。

    李治听到此处,不由看了狄仁杰一眼。

    正如狄仁杰猜测,背后之人果然想要对付的是淮南王,接近武皇后也另有目的。

    张钟手中没有任何力量,却能借力打力,想出如此精妙的法子,倒也颇不容易。

    张钟跪倒在地,道:“陛下,此事皆由山人谋划,郭道真只是听从师命,燕国夫人则是为报恩情,此事与他们皆无关系,还请陛下饶恕他们。”

    燕国夫人急忙跪地,道:“陛下,张老也是为替寿县除害,也并无冒犯太子之心,请陛下从轻处置!”

    李治板着脸,道:“朕知道他的本心是好的,可因他之故,引起长安混乱,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

    孙思邈拱手道:“陛下,张钟行事确实偏激了几分,但他初衷却是为了长寿村百姓。”

    他曾跟着皇帝出巡,知道皇帝很看重百姓。

    李治却道:“孙公,此事关系太大,且牵涉储君,若不严惩,必定引起严重的后果。”

    孙思邈怔了怔,不说话了。

    这时,武皇后忽然站起身,在李治身前敛衽屈身,双手交叠膝上。

    “陛下,此事因妾身而起,妾身愿承担责任,还请陛下对张钟、郭道真从轻发落!”

    李治见她如此反应,暗暗称赞她聪明。

    此事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否则定会让一些人生出野心,将来麻烦不断。

    武媚娘来承担这个责任,最适合不过,她本来就有过错,主动认罪,还能挽回几分名声。

    她是皇后之尊,太子生母,这个罪名由她来领受,惩罚也能降到最低,可谓最佳选择。

    不过毕竟涉及到律法,李治也不能一言而决,目光看向狄仁杰,道:“狄卿,此事皇后既愿承担罪责,张钟和郭道真,能否从轻处置?”

    狄仁杰拱手道:“回陛下,此事首恶在淮南王、寿县官员身上,张钟虽行事过激,其情可悯,又由皇后殿下替其担责,臣以为可行!”

    李治欣然道:“如此最好了。”

    目光转向淮南王时,眼神变得凌厉。

    “李茂,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李茂咬牙道:“臣犯下大罪,甘愿领死,只有一个恳求。”

    李治道:“讲。”

    李茂看了狄仁杰一眼,道:“只求陛下处死臣后,不要再羞辱臣了!”

    李治愣了一下,一时不解他此话之意,不过他原本就没想过羞辱他,挥手道:“好,朕可以答应你。”

    李茂道:“谢陛下。”

    李治侧头看了武媚娘一眼,道:“媚娘,你起来吧,此事因你使用驻颜药粉而起,从今以后,不许你再调制此物,长寿村的善后事宜,也皆由你负责,你可有异议?”

    武媚娘郑重的道:“多谢陛下,妾身领旨。”

    李治又转头看向狄仁杰,道:“狄卿,你以为怎么处置张钟合适?”

    狄仁杰想了想,道:“不如就罚张钟在寿县开一家医馆,免费替百姓看病十年,以做惩处!”

    李治道:“如此甚好。”

    张钟听到此话,睁大了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怎么也想不到竟是这种结果。

    他看了孙思邈一眼,见他笑着朝自己点点头,暗叹一口气,跪倒在地,叩首道:“山人多谢陛下仁慈!”

    李治沉声道:“淮南王李茂,寿县官员,都必须按律严惩。狄卿,这案子的收尾,就交给你了。”

    狄仁杰拱手道:“臣领旨。”

    李治挥了挥手,命众人退下,随即和武媚娘一起从侧门离开。

    数日之后,大理寺的审判下来了,皇帝也批复了。

    因涉及到多条人命,淮南王李茂被下旨秋后处决。

    寿县县令也按律处以死刑,另有两名涉案官员,流放岭南。

    此时距离岁末,只剩十天不到,谁也没想到,竟突然发生如此大案。

    在各种消息人士的传播下,案情内幕很快传开。

    朝野反应各不相同。

    官员和宗室们有的心惊,有的反而松一口气。

    长安城百姓们却都很高兴,这案子与他们关系不大,当做过年闲谈的话题,最合适不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