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8章 李义府再拜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48章 李义府再拜相 (第2/3页)

收的粟、绢、布、麻全部换成铜钱,一年收一次,你看如何?”

    唐朝的租庸调规定,不论土地、财产多少,都要按丁缴纳同等数量的赋税。

    其中粟二石,称做租;绢二丈、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可用绢布替代服役,是为庸。

    然而要用绢布替代二十天正役,需要六丈绢,负担极大,一般百姓难以承受。

    皇帝既然取消了徭役,庸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租调,这两项收的都是实物。

    绢、粟,庸调由县尉负责征收,八月开始收敛,九月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租则在收割后,十一月开始运送。

    若是统一用钱币,则不需要分两次收,一年一次,方便简单。

    张柬之沉声道:“李公,在下以为不妥。”

    李义府愣道:“哪里不妥?”

    张柬之道:“按照原来的收税方法,百姓只需将产出的一部分,交给朝廷,不需太麻烦。若是改收铜钱,百姓则需将手中粮食、布帛,都转化为铜钱,对他们来说,就麻烦多了。”

    李义府皱眉道:“每个县城中都有粮商,运过去卖掉便可,能有多麻烦?”

    张柬之道:“李公,您想想,那些粮商见这么多百姓来卖粮,还会按原价收吗?”

    李义府心中一惊,沉默下来。

    张柬之道:“百姓们跟商人打交道,本就容易被欺骗,到时候朝廷收的税一样,百姓却需要多交粮食,利润都被商人赚取了。”

    李义府道:“那依你之见,还是收实物?”

    张柬之道:“下官以为可以折中一下,百姓们还是交实物,让地方官员去换成铜钱,就不会吃亏了。”

    百姓与商人相比,是弱势群体,官员则相反,胆子再大的商人也不敢赚朝廷的便宜。

    李义府点点头,道:“那就按照你说的,上一道奏试试吧。”

    当天夜里,李义府便写好一份奏章,次日派人送到了甘露殿。

    其他官员也都和他一般,纷纷上奏,导致左偏殿内的高有道几人,工作量大为增加。

    不仅如此,因为李治下了旨意,凡是与田制、税制有关的奏章,直接送到正殿。

    李治的龙案上,久违的堆满了奏折。

    为防止头疾恶化,他不敢太过操劳,每天就处理两个时辰。

    结果足足花了五天时间,才将这些奏章看完。

    这其中李义府的奏章最合他心意。

    这天上午,他将李义府喊了过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