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高安公主的请求 (第2/3页)
北由燕然都护府负责,这些部落派出大量使节,带上礼物,讨好周智度,希望燕然都护府允许他们迁移到漠北。
周智度一开始没有搭理。
后来请求的部落实在太多,他这才向朝廷上奏,将情况说明。
萧嗣业也不敢自己做决定,这才拿着公文,过来面圣。
李治拿着奏章在手心拍了拍,沉吟不语。
倘若不准他们迁移的话,漠北应该能够获得几十年和平,然而几十年后,肯定还会产生强大的部落。
这就和当初匈奴西迁,鲜卑崛起,鲜卑之后是柔然汗国,接着突厥兴盛,这是无法断绝的。
唐人可以去草原上挖矿做生意,不可能真的定居下来,那里气候也并不适合耕种,很难治理。
李治抬头看向萧嗣业,道:“萧尚书怎么看待此事?”
萧嗣业道:“臣以为不可将强盛的部落迁移过去,否则将来会对大唐产生威胁,也不能置之不理,否则铁勒人强大之后,肯定又会对抗大唐。”
李治道:“接着说。”
萧嗣业道:“臣以为可以将弱小的室韦、靺鞨、斡亦剌、蒙兀迁移过去,让他们与铁勒人相互制衡,如此一来,便可防止一家独大,威胁到我大唐。”
李治沉默了一会,道:“萧卿,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都过去的话,就会连年征战?”
萧嗣业愣道:“这不是很好吗?”
李治摇头道:“他们连年征战,迟早会出现一个最强大的部落,统一漠北,到时出现的这个敌人,将比突厥更强大,很可能威胁到我大唐!”
萧嗣业微微一惊,道:“陛下说的是,是臣考虑不周。”
李治想了想,道:“就让铁勒人待在漠北,传旨周智度,善待他们,再用大唐律法约束草原,禁止相互征伐,让铁勒子民享受到安稳的生活。”
萧嗣业道:“陛下如此善待他们,将来铁勒人一定归心我大唐。”
李治道:“能归心最好,不能归心也无妨,用安逸消磨他们的意志,到时对我大唐也不会产生太大威胁。”
萧嗣业笑道:“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臣会转达给周将军。”
进入二月之后,因为科举的到来,长安城又热闹起来。
往年考场都是临时借用吏部和礼部的屋舍。
李治准备再次提高科举人数,故而传旨吏部,让他们专门在皇城中设置一片常用考场,名为“贡院”。
二月初的朔望朝,李治便提出将科举招募的人数再次增加。
这已经形成常势,增加的人数也不多,群臣便没有阻止。
同时,李治再次调整了科举结构,原本是前两榜进士授官,最后一榜授吏,这次只有第一榜进士授官,后两榜授吏。
群臣此时也瞧出来,皇帝更倾向于让进士们从吏员做起,积累经验,将来再升品。
此时官吏的界限已经几乎不存在,所以其实影响并不大。
只是相当于把原来进士的起点,降低了些,更看重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比如那些善于高谈阔论,能够在科举中取得好名次的人,就无法再轻易获得高位。
那些老实本分,扎扎实实干实事的人,反而有可能后来居上,升迁至高品。
当然了,无论哪种情况,门荫入仕这条路,都受到严重挤压。
除科举之外,田制改革的议论也越来越广了。
官员们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皇帝,不少人甚至还提到税制改革。
这也正常,田制和税制挂钩,田制修改之后,税制自然也要更改。
眼下的租庸调制,原本就过于复杂,不少官员很早就瞧出弊端,只是人微言轻,不敢上奏。
此时借着这股大势,借势上奏,希望能获得皇帝认同。
李治的计划是一步步来,每一步都踏实了,再进行下一步,免得造成局面混乱。
眼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将田制改革推广到民间,让百姓们都能够接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