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5章 昭陵献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45章 昭陵献俘 (第2/3页)

能永远臣服大唐。”

    薛仁贵仔细琢磨了一下,道:“陛下,臣同意您的说法,仅凭牛羊,养不活太多人。”

    李治接着道:“所以要想让游牧民族真正臣服,光凭一时的交情或感恩之心,无法做到。需要更改制度。”

    薛仁贵道:“您指的是羁縻制?”

    李治点头道:“不错,羁縻制只能起一时之效,不能起长久之效。”

    大唐的羁縻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只要臣服大唐,就允许你自治。

    羁縻制度中,地方首领自封,向大唐报备就行,不承担赋税,也不提供军队。

    大唐若想要他们出兵,还得下旨征调,征调多了,他们还会心生怨恨。

    羁縻制度盛于汉唐,到元明时期,被吐司制度替代,到了明清,又逐渐发展成改土归流。

    可以明显看出,后人在吸取教训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唐朝时期领土很大,然而有很多都是羁縻州,并不稳定,所以安史之乱后极剧缩小。

    如今刚打下西突厥,善后治理便非常重要,正是推进羁縻制改革的良机。

    李治也不打算一口气吃成胖子,先慢慢向明朝的土司制度靠拢,瞧瞧情况,再定后续计划。

    前阵子,他曾在朝堂之上,透出几分要修改羁縻制的想法,立刻遭到文官强烈反对。

    原因无它,这是祖制。

    文官们都怕皇帝被胜利冲昏头脑,开始胡乱搞事,故而态度非常强硬,一副死谏到底的态度。

    这些文官多是清流,出发点也是为了国家。

    李治也无可奈何,不能直接把他们贬了,造成朝堂混乱。

    他这阵子也在慢慢琢磨着,必须想个法子,让文官们意识到羁縻制的弊病。

    这些文官们长期待在京师,并不与突厥人接触,将心比心,以为大唐只要对突厥人仁厚,他们便会感恩戴德,尽心归附。

    这是时代的局限,眼界的局限。

    连薛仁贵这种军人,不与游牧民族直接打仗,也无法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李治正是想利用一下贺鲁,改变一下文官们对外族的想法,从而推行羁縻政策的改革。

    所以贺鲁越狂妄越好。

    ……

    五日之后,苏定方押送着贺鲁和一干俘虏返回长安。

    李治下旨,命苏定方押着贺鲁,绕到长安城南边,从明德门而入,沿着朱雀大街一路向北,游街示众。

    到了朱雀门,队伍再转而向西,随后折而向北,从光化门而出,朝昭陵方向而去。

    李治这是直接打算在昭陵献俘。

    囚车之内,贺鲁先被游街示众,又听说自己被送往昭陵,祭拜李世民,十分恼怒,一路上不住的破口大骂,既骂李治,也骂苏定方。

    后来被随行军士把嘴封住了,才总算安静下来。

    到了下午,献降队伍总算来到昭陵,李治早已带着群臣,在北司马门祭坛等候。

    来到山下,所有人全都下马,贺鲁也被押下囚车。

    经过太宗陵碑时,押送他的将士还逼着他朝陵碑叩首。

    沿着主道一路上山,绕到北司马门。

    此处是昭陵的祭拜台,南高北低,五层结构,一层比一层高。

    李治和群臣正站在第四层,西角修建了一个跪台,台上有一个石碑,都是临时搭建,上面记载了贺鲁的罪行。

    贺鲁被押到跪台,面朝着主陵而跪。

    他奋力想要站起身,却被四名军士,用四根哨棒牢牢压住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