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皇帝亲审 (第2/3页)
,好几次免除地方赋税,然而针对的都是关中地区,并未惠及河北。
等到李治登基后,河北好不容易能休养生息几年,又因救援新罗,民生再次遭到破坏。
李治道:“依你之见。要改善河北民生,第一要务是什么,降低赋税吗?”
长孙诠怔了怔,道:“陛下真打算改善河北民生?”
李治沉声道:“自然。”
长孙诠点点头,道:“依臣之见,河北百姓最大的困难,并非赋税,而是徭役。”
李治皱眉道:“徭役?”
“是的,河北人口虽多,折冲府却极少,百姓徭役非常之重。”
大唐施行的是租庸调制,租便是田租,调是绢布,庸则是力役,也就是徭役。
一年每人都必须服役二十天,这是正役,当然,也可以花钱免役,这是富人们干的事。
然而除了正役,还有杂役和色役。
尤其是杂役,都是临时征调,需要派遣修筑城墙、疏通河渠、修固堤坝、为军运粮。
河北道因为长期与高句丽打仗,杂役最重,有的百姓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服役,苦不堪言。
唐朝府兵制有个特点,只要士兵承担兵役,就可减免家中之人徭役。
正因如此,大唐子民对从军并不抗拒,甚至争相入伍。
府兵挑选也非常严格,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不少家庭,为减轻家庭负担,会特意养出一个健壮的儿子,让他去当府兵服役。
如此一来,一人服役,全家轻松。
河北却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因当年窦建德、刘黑闼坚决反抗大唐,导致唐军很多将士,埋骨河北。
唐朝庙堂,对河北非常忌惮。
河北人口有一百多万户,是关中地区的两倍以上。
然而关中地区的折冲府数量,却有三百座,河北折冲府只有五十多座。
很明显,大唐朝廷不信任河北百姓,担心他们从军人数太多,再次叛乱。
河北百姓大多无法从军,成年男子就必须服徭役、杂役,是唐朝徭役大军中的主力。
再加上李世民那次亲征,河北数十万百姓被征调为杂役。
徭役是义务,与当兵不同,没有任何回报。
所以河北百姓有良田,却没有时间耕种,有人口,经济却难以腾飞,还要承担极重的赋税。
河北、河东、山东、关中等地区的徭役工作,往往也要河北百姓们来承担。
河北百姓们虽能吃饱饭,但日子过得确实不太好。
李治听完后,沉默良久,问道:“河北民生如此艰难,为何没有人上奏?”
长孙诠沉默不语。
李治道:“你不愿告诉朕?”
长孙诠低下头,叹道:“原因就出在我堂兄,长孙无忌身上。”
李治点点头,他其实已经猜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