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导演与制片人 (第2/3页)
有些古怪。
“下面先有请‘沪海广告’的于总,为我们做分享!”
掌声雷动之中,于晓光和气笑着上了台。
于晓光慈眉善目,还是先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和“沪海广告”。
尤其是讲了讲“沪海广告”和“奥美广告”、“博报堂广告”的关系。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左右,于晓光重点分享了几个获得“长城奖”的广告案例。
刚好分别都是沪海广告、沪海奥美、沪海博报堂三家公司的。
这些广告作品,都是在本届“长城奖”上,斩获了金银铜和入围奖的,也都是今年行业内很出色的实战营销案例。
台下的学生也都还是很有收获。
许晨大致听了听,在昆城时也都已经看过这些案例了。
同时他心中却又忍不住感慨,随着互联官网营销的崛起,这些偏“传统”的广告,马上就要受到巨大颠覆了。
像台上的于晓光这样的“传统广告人”,目前还是活在旧广告时代的余晖中。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现在的“东晨广告”亦是如此。
许晨在传统广告的末班车里,紧赶慢赶算是淘到了最后一批金子。
等进入2010年代后十几年,互联官网营销的冲击下,传统广告公司的生存也会愈发艰难。
不过彼时,许晨的“燃冰体育”已经起来了,“晨风科技”更不用说,也就不用再挣广告行业的辛苦钱了。
……
于晓光分享过之后,有一个现场提问和答疑环节。
底下的一帮广告系学生都是跃跃欲试,高高举着手。
他们争抢着话筒,问了一堆在许晨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
许晨转头看了眼林如阳院长,感觉老教授的脸色也有些难看。
多半是觉得学生的问题太过幼稚和不专业,倒是拉低了学院的专业形象。
而让许晨更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其中一个幼稚问题,竟是“学霸哥”焦天博提问的。
于晓光还是客气而耐心,一一解答。
除了一些专业上的问题,一些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大三、大四学生,也问了些行业相关的问题。甚至有个大四学生直接问道,如何面试和加入沪海广告云云……
于晓光毕竟是行业内的人,分享的内容还是实实在在。
他也毫不避讳,开口言道:
“虽然我算是本土广告公司的,但还是不得不承认……
以目前国内的广告行业环境,年轻人想要入行的话,还是优先选择外资背景的4a大公司。
在专业度上,还是比本土公司要系统化不少。
在国际4a能接触到的客户,也基本都是大客户,预算也足。”
他稍稍顿了顿,又笑着说道:
“当然事情也不绝对,比如这届长城奖,斩获全场大奖的东晨广告便是本土公司。
做的也都是大客户……
你们既然跟‘东晨广告’的老板都认识,其实也可以沟通一下的。”
许晨尴尬的笑了笑,却是有些心生无语。
这位沪海广告的领导,这是在给自己挖坑啊……
……
掌声雷动之中,于晓光走下了讲台。
接下来上台的,是广告专业的系主任倪至。
倪教授是个情商极高、能说会道的人,先用了颇大的篇幅,对刚刚“于总”的分享进行了一大段吹捧。
他不经意低头看了眼,感觉于晓光已经被捧舒服了,才切入分享的正题。
倪至所分享的,同样是“长城奖”的获奖作品。
当然,专门摘去了于晓光已经分享过的那几个案例。
倪教授讲课还是有一套,毕竟是专业搞学术的。
每个广告案例到他嘴里,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鞭辟入里,仿佛他亲生参与过案例的创作似的。
倪至分享的作品比较多,但还是控制在了四十五分钟、一堂课的时间之内。
一阵掌声之后,便还是提问与答疑环节。
学生们还是踊跃发言,面对倪至教授,提问的则更多是专业创作上的事情。
倪至口才极好,明白的、不明白的,都能从各个角度拆解一大堆。
不过许晨还是听出了几个“露怯”的地方。
倪教授毕竟没有参与具体的广告创作,是完全站在第三方分析、学术的角度在看待那些广告案例。
许晨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