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无子之子李通古,李斯诘问嬴成蟜 (第2/3页)
穿异服者,多为稷下先生。
他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
慎子学派的慎至、孔子学派的淳于越、齐墨学派的相夫习……就连代替其师长而为祭酒的阴阳学派创始人邹衍也在。
这些人面色如常,没有异样。
[是我想多了,还是先生们城府深……]
[说齐文难学……这又能改变什么呢?]
李斯思维稍稍转动一瞬,就来不及想了。
台上嬴子,开始讲心学了:
“今日,我要讲的重点是知行合一。
“知便是知悉,知道。
“行则是行动。
“知与行含有密切关系。
“知者,行之始,即知道是行动的开始。
“行者,知之成,即行动是知道的成果。”
少年伸出自己的手掌,翻转到掌心朝上,又翻转回手背朝上:
“知与行,就像我手掌的两面一样,相互依存又密不可分。
“我虽然将知、行分开说,但这是便于诸君理解。
“实际上,知行是一体的。
“听到此处,诸君可有什么疑问乎?”
有阴阳学派学子举手,心有疑惑。
嬴成蟜对其颔首:
“请讲。”
那学子先是行礼,然后方道:
“我可以讲先生所说的知、行,理解为阴、阳吗?
“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没有阴。”
嬴成蟜略微思索,摇了摇头:
“不可以如此理解,这二者有很大差别。
“阴与阳是对立的,互相通过对方而证明自身。
“但知和行并不是对立的……哦,我明白了。”
少年面露歉色:
“我知道君之所误了。
“你是因为我以手掌正反举例而误会,这确实是我举的例子不恰当。
“这是我的过错,我道歉。”
嬴成蟜颔首致歉。
学子们纷纷低头,以示对先生的尊敬。
这次低头,并不是稷下学宫的规矩。
他们是自愿自发的。
嬴成蟜组织语言,思考如何讲演。
自从那次在廷尉府门前,对近乎稷下学宫全体公开授课后。
少年就从内心相信,人人皆可成圣!
少年在那一日突然对心学多了不少感悟,体会到了什么叫一朝悟道。
心学不是收揽人心的工具。
而是一门能剔除纷乱杂念,从命运的千万般轨迹中找到真我的学说。
“因果!知行类于因果!”少年突然拍手大喊,兴奋地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因为我们知道种下粟会收回种子,所以才会去种粟,这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条客观存在的规律,你们懂了没有?”
学堂中稍稍静寂片刻后,学子们大多点了点头。
他们觉得自己懂了,毕竟嬴子的这个比喻实在是简单至极。
但他们又觉得这个懂有些模糊,总感觉哪里欠缺点什么,却又找不到。
相夫习找得到。
这位稷下先生像是学子一样举起手,表示有疑。
正要举手的李斯看到相夫习举手,便暂时默不作声,静待事态发展。
嬴成蟜颔首,道了句“请讲”,就像是对待普通学子一样。
相夫习一脸认真地道:
“嬴子说知道种粟会得子,所以才去种粟,这里我听明白了。
“但嬴子后来说知行合一是规律,二者密不可分,我有些疑惑。
“知是知道,行是行动。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并去行动。
“我用嬴子举的例子举例。
“我不知道种粟得子,但看到其他人种粟得子,我就去跟着种了。
“不知而行,这知行是不是就不合一了呢?
“还有。
“我知道种粟得子,但我不去种。
“知道而不行,这知行是不是也不合一呢?
“知行可以合一,也可以不合一。
“嬴子这堂课是不是要教会我们知行合一,先前所言又口误了呢?”
诸子默默点头,是这个道理。
你可以说知行合一,但你不能说知行合一是一条客观存在的规律。
学子们大多恍然明悟,相夫先生道出了他们心中道不出的疑问。
他们冲台上少年善意笑笑,表明一时口误没什么大不了。
对于最年少的子,学子们的包容度很大。
李斯暗中嗤了一声:
“讲学不过短短片刻,就接连发生两次错误,这也能为子?”
“师兄啊,嬴子才八岁啊。”张苍在旁幽幽道,有些听不下去了。
[师兄这个事事争先的毛病怎么越演越烈了?这都快成妒忌了吧?]
“你既然以子称呼之,我自然以子之标准去衡量,这有什么不对的吗?”李斯反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