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鲁仲连子投靠 (第2/3页)
孔斌面现不愉之色,但没有多说什么。
眼下最重要的是,就是让公子成蟜信任鲁仲连,壮大队伍。
些许冒犯……
孔斌牵牵嘴角,他真是好久没有比剑了。
真正的儒生不仅能讲道理,还略懂拳脚。
虽然孔斌没有说话,但这个表现就能够让嬴成蟜看出一些事来。
若鲁仲连和孔斌关系不密切,哪里能做出这种事呢?
这都不是过河拆桥了。
这是孔斌先过了河,没过河的鲁仲连又把孔斌叫了回去,威胁孔斌说我要过不去你也别想过去。
少年思索着。
他是想要诸子支持,但没想到这么快就会有成果,这太顺利了些。
他在面刺宫听过鲁仲连的论述。
其言语虽然有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有许多可取之处,也确确实实是在为齐国发展做打算。
至少在那个时间,鲁仲连还是一心为齐。
这才过去多久啊。
孔斌画了一张他给的大饼,鲁仲连子就吃了?就即刻反齐为秦了?
因为他的个人魅力?
屁,他才不信。
他又不是会嘴炮之术的鸣人。
那……或许是因为孔家人脉?
嬴成蟜摸着下巴琢磨,这听上去倒是比因为他的个人魅力可信的多。
[再试试……我说其抗秦经历,看其如何辩解。]
少年很快做出决定,开口说道:
“正因为子顺当时是魏国相邦,我才相信子顺。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彼时子顺献言抗秦,本就是其分内之事也。
“但先生就不一样了。
“先生是不在其位,却谋其政啊。”
少年微微眯起双眼,就像是双凤展翅凌空翔:
“我是曾祖王父、大父,最为宠爱的秦国公子,又是赵国的相邦。
“秦、赵两国的卷宗,我几乎没有看不到的。
“因此,我知道许多不为人知的秘事。
“譬如,邯郸之战。
“此战,先生虽然名不见经传,刚才先生也说的轻描淡写一嘴带过。
“但,先生可不是只说了些话,而是出了大力啊!
“当时邯郸被围,赵国四处求援。
“我听说魏王派晋鄙领军援赵,晋鄙遵从王令,驻扎在汤阴不前进。
“我还听说就在晋鄙不前的时候,魏王又派出了一名叫辛垣(yuan二声)衍的将领,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
“他通过平原君的关系,面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已然更加削弱,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而是要重新称帝。赵国若能派遣使臣尊奉秦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
“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若无意外,或许赵王会被辛垣衍说动,尊曾祖王父为帝。
“但意外出现了。
“先生,你,就是那个意外。
“先生还记得当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吗?”
鲁仲连一脸讶色,惊奇于少年竟然张口就说出他的作为。
这显然是早就知情。
这很不一般。
鲁仲连虽然也是诸子之一。
但他的声名只在稷下学宫,只在齐国临淄流传。
在外,几乎可以说查无此人。
因为鲁仲连行事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办完事,立刻走。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看看好友孔斌:
“子顺,不是你先将我的事说给嬴子听的吧?”
孔斌轻哼一声,不屑作答。
鲁仲连便明白不是好友说的。
这位逍遥自在的子轻松一笑,对嬴成蟜又多了几分欣赏:
“若说我之前是多看在子顺颜面,相信子顺之品性、眼光。
“此刻,便是子顺不在,我也想和公子聊聊了。”
微微颔首致意,鲁仲连这才答复少年之问,微笑道:
“我说过的话,我做过的事,我都是记得的。
“我记得我见过了秦军暴行,义愤填膺,便去请见贤名在外的平原君,询问赵国作何打算。
“平原君与我大倒苦水:‘前不久,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我虽然很想抵抗,但魏王已经派使者辛垣衍面见我王,谏言赵国尊奉秦王为帝。眼下,辛垣衍还在这,或许此事就这么定了吧。’
“我很生气,名声在外的平原君竟然如此懦弱。
“遂大声斥责:‘以前我认为你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你并不是!魏国使者辛垣衍在哪?我替你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平原君面有喜色,说:‘我愿为先生介绍,让辛垣衍与先生相见。’
“没多久,平原君回来告诉我,说他见了辛垣衍。
“如实说道:‘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使者介绍认识。’
“辛垣衍起初并不愿意,委婉拒绝平原君,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他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若在平时,自是欢喜。但此刻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就不见鲁仲连先生了。’
“平原君此时倒是颇有魄力,不容拒绝地说道:‘我已经把你在这的消息透露了,你不见鲁仲连先生,我就只好带鲁仲连先生来见你了。’
“辛垣衍无奈应允。
“翌日,我便见到了辛垣衍,说出了对秦国的评价,也就是公子所说的那番话。”
鲁仲连止语,笑吟吟地看着嬴成蟜。
嬴成蟜等了片刻,似笑非笑地道:
“先生为何不继续往下说了呢?是在考教我对先生的事迹了解几多吗?”
鲁仲连不说话,只是笑。
他确实想知道,眼前这个少年只是凑巧看过自己的一些事迹,还是真的专门了解过自己。
如果是后者……那,他对好友孔斌所描述的未来,就当真有那么六分信心了。
专门了解过他鲁仲连,证明眼前少年是真的想要拉拢他这个人。
是真的需要稷下诸子的帮助,来成就一个千古未有的盛世。
少年在寻找追随者,他鲁仲连在寻找追随何人。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两人都在互相试探,互相考验。
少年喝了口水润润喉,道:
“既然先生有意,那小子便继续说了。
“先生当时对秦国评价极为恶劣,对辛垣衍说要帮助赵国。
“辛垣衍问先生打算如何帮助。
“先生说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赵国。
“辛垣衍对先生能让燕国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