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夜间叙话,孔斌子随(先更后改) (第2/3页)
“好啊,你也来曲解先祖之意。
“上梁不正下梁歪,原来根由在你这。
“世人如此说也就罢了,你也这样说?
“我不能向小儿问剑,还不能向你问剑乎?”
吕不韦等老友笑够了,这才认真道:
“子顺,我是真如此以为。”
孔斌仔细看看老友,又看看一脸认真等待解惑的公子成蟜,失笑一声:
“我以为你们师徒俩在怪力乱神四个字中间停顿,是故意为之,戏弄于我,原来竟是发自内心的停顿。
“这四个字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拆开。
“《论语》是记述先祖和其弟子言行的书,你们看的时候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这句话的上文,是先祖与弟子子路说自己用功学习的时候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也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说自己并不是天生知之,而是喜欢学习,靠着勤奋努力才知道了许多事情。
“下文是先祖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他的师者。他选择同行人的长处加以学习,看到同行人的缺点就引以为戒。
“上文,下文,先祖都一直在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到一半先祖说累了,闭上嘴休息一下。
“这里要是直接写‘子不语’,就没有那么多是非争议了。
“只是《论语》乃先祖死后整理,门人弟子当然要怎么好怎么写。
“就像尧、舜、禹、汤虽是圣王,但活着的时候哪能一点错不犯?那还是人乎?都是后世美化的罢了。
“于是先祖一个简单的闭嘴,就被美化成‘子不语怪力乱神’。
“说先祖不说话是怕分走精力影响思考,表现先祖讲学态度认真,其实大没必要。
“若是按照你们的断句,先祖在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中间,突然说他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鬼神。
“这就像是我们三个今日一直在论秦国当行的国策,而长安君突然问了一句这个世上有鬼吗?这是不是很突兀?
“长安君能问出来,是因为年方七岁,性子未定。
“先祖当时四十七都不止了,早已失了毛躁。”
说到完,孔斌已经完全解释完了。
但他大有深意地看了嬴成蟜一眼,毫无停顿地继续说道:
“我能如此肯定先祖不会说出这种话,还有第二个原因。
“先祖早就表明过对鬼神的看法,敬畏之,远离之,还没到谈论都不谈论的地步。”
吕不韦心下一“咯噔”,听出来老友既是告诫弟子,也是考验。
他想要提个醒,嘴还没张。
孔斌的眼神就瞟了过来,好像在说你要是提醒就算没通过考验。
嬴成蟜站起身,郑重向孔斌深施一礼,道:
“小子明白先生意思,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小子定会做到方才所说,将心思放在百姓身上,而不是鬼神。”
孔子的话,要联系上下文。
孔斌暗道一声孺子可教,离席站起,伸出双手轻轻托起少年:
“长安君多心了,斌并无此意,顺嘴一说罢了。”
孔斌不承认别有用意。
若是承认了,那就是当着吕不韦的面教育其弟子,有影射吕不韦不会教育的嫌疑。
吕不韦、嬴成蟜这对师徒自然明白怎么回事,也不说破。
嬴成蟜笑笑:
“是小子多心。”
吕不韦松了口气,赶忙为弟子找补:
“公子自小对鬼神无感,不喜祭天,对孟子说过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深以为然。
“方才对孔子之言有误解,皆是断句缘故,我秦国却不会出现这等错误。
“只因公子发明了标点符号,能准确断句,子顺且观之。”
吕不韦拿手指蘸着茶水在桌案上默写了《论语》几十字,加上了标点。
他表现得有些急迫,因为他确实很急。
两个时辰,师徒两个好不容易说服了孔斌。
千万不能让孔斌误认为公子成蟜本质上还是一个不关注民生、拜天礼神的贵族。
孔斌认真看吕不韦写,眼睛渐渐放亮,没想到今天还能有实质性的收获。
先前谈的那些国策实际都是镜花水月,未来能否实现是个未知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