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楚国君臣,少年论楚,少女心事 (第2/3页)
这许多年来,做下这么多事,皆为大楚兴盛也。
“臣要说臣想以江东之地换淮北十二城,虽有私心,却是公心大于私心!
“王上!
“信或不信!”
黄歇自报战绩,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事实,这比毫无依据地空口白牙要有说服力的多。
楚王元犹疑。
黄歇为楚国立下的功劳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记录在楚国史书中的。
楚国原本已经衰弱,就是在春申君黄歇的治理下再度强盛。
邯郸之战成就了三个人。
除了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还有一个就是春申君黄歇。
邯郸之战,黄歇个人名声响于诸侯。
伐鲁之战,大涨楚国威望。
楚王元拿黄歇对比吴起时,之所以要加“当年”二字,就是因为如今的黄歇真不逊色吴起。
而吴起成名是在魏国,
这样一个能为自己舍生赴死的人,一个为了楚国竭尽心力的人,怎么会是那竖子口中自私自利的人呢?
或许,有什么误会……
“那你倒是说说。”态度缓和的楚王元,嘴却依旧硬的很:“你要江东之地做甚?”
“江东富庶,在于三江——东江、娄江、吴淞江。近年来三江泥沙沉积,旱时露河道,涝时淹良田,诸多良田变荒滩。臣欲兴修水利,改良土壤,让荒滩复变良田也。”
“不将江东之地给你做封地,你就不能治理了吗?你只能治理属于你自己的土地吗?”
“不将江东予臣,臣也能治理,只是见效极缓。”黄歇抬起头:“以屈、景、昭三族为首的世家,对臣掣肘太多。楚国来了这么多贤人,明明能力强过世家子,官职任上却不能胜出,大多是在臣的麾下挡门客。臣想要用这些贤人,就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才行。”
楚王元有些许的尴尬,他听明白了。
心腹想要治理江东,这个过程要用到大量真正有才能的贤人。
偏偏楚国排外,楚国官职基本只给楚国贵族。
心腹不得已,只能想了一个迂回之策。
国中国。
把江东要到他黄歇名下做封国。
他黄歇的封国,他全权说了算,爱让谁上谁上,爱起用谁起用谁。
楚国贵族插不上手,说不上话。
楚王元想了想。
疏通三江,兴修水利,是个大工程,确实是个强国之举,也确实需要用到许多人。
唯一问题是,强的是黄歇的国,还是楚国。
“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了。”楚王元的语气很平缓:“寡人想知道,令尹以后还会不会换封地。”
“会。”黄歇没有犹豫,立刻接道:“三江疏通完,臣请换封地。”
楚王元用手捂着脸,手下是笑脸:
“令尹真是高洁之士,让寡人惭愧到无颜见你啊……”
翌日朝会,楚王元收回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淮北十二城。
未等一些早就眼红者喜色上涌,楚王元即赐江东之地予黄歇。
换封地乃是楚国破天荒之举。
此事让黄歇本就极响的名声再次大震。
楚事皆报予春申君,黄歇皆可决断。
假令尹本为辅政之臣。
可假令尹黄歇做的事,却是主政之君的事。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却说嬴成蟜自出了郢,风风火火去往魏国。
他其实无意去魏国,他的目的地是韩国,母亲姬夭夭来信要他去一趟。
即使母亲不来信,韩国他也是要去的。
别的不说,韩非、张良这两个人,就值得他走一遭。
但自楚入韩,必须要经魏。
十年前,韩国和楚国还是接壤的。
经过了十年努力,韩国成功从相邻秦、赵、魏、楚四强国,变成了相邻秦、赵、魏三强。
仅付出了部分土地,就摆脱了楚国的威胁,再也不用看楚国脸色行事。
战国大聪明,嬴成蟜只认韩国。
“为何在楚国走的如此急?不要看风土人情乎?”白无瑕很奇怪。
之前在赵、燕,小徒弟都是要观察风土人情,亲身下去体验的,行程极慢。
怎么在楚国就不用了?
嬴成蟜伸个懒腰,抱起长到一尺的小黑虎。
一边rua着小黑虎,一边解释道:
“楚国不一样,这个国家有信仰。
“有信仰的国家很难从内部改变,只能靠外力砸碎重组。
“这个国家极为排斥外来者,吴起的悲惨下场已经说明一切,那还是想要强楚。
“我比吴起差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