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章:王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40章:王师 (第2/3页)

,从口中说出的话,是可以杀人的。

    自古就对《诗经》是何人所作议论纷纷,目前有一种看法是,诗经并非一人所作,而是从宫廷走出去的采风官,来搜集民间的诗句,去搜集的就是舆论,皇帝也了解百姓对自己的看法。

    石健喜后发,东方朔也知道其性格,挺身直言道,

    “陛下,民不知义而教之义,昔年郑国子产殖田,郑百姓骂其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政三年,我有子弟,子产悔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度田一事,利天下百年。”

    石健在旁微笑点头,表示认同。

    东方朔开口就定调,

    度田不仅是好事,而且是大好事!

    子产的故事在说,子产为政,百姓骂他,三年后,发现子产是对的,又都在夸子产。

    其用子产为政举例,就是要告诉刘据,

    民众因势利导,目光必然有局限性,所以希望陛下到时不要将此事放在心上。

    “东方先生所言,朕记得了。”

    刘据点头。

    他与东方朔英雄所见略同,这种风气,让刘据想到了现代网上的各种论坛,赢了吹,输了骂,春秋时期也是如此,越身居上位越会明白一个道理,

    万事都是结果论。

    特别是为政者,结果远比过程重要。

    李广厉害,谁都知道他厉害,可没有对匈奴战胜的结果,他就永远会被人诟病,永远会被拿出来讨论,

    高处不胜寒,身居高位,其实并没有多少容错,一个政策失败了,其政治生涯也基本到头了,哪怕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不行,就没人会记得你的好意,王莽的事例还不够教训吗。

    而若是结果对了,哪怕其中有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自有大儒为我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