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32章 刘据的格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 32章 刘据的格局 (第2/3页)



    见两人铁了心的要弄自己,曹充术也懒得和他们废话,已经在心里合计等会龙王回归打脸的戏码了。

    猛地用力甩开两人,曹充术负手而立,

    “不用你们抓我!我自己去!”

    二人被曹充术的王霸之气镇住,动作很帅,但要不是赤身就更好了。

    “廷尉署往哪走?带路!”

    ......

    大司农署难题一解,外宫振奋,无异于久旱逢甘霖,他们也没法不振奋,毕竟还等着开工资呢。

    西汉官员工资,纵观整个古代,都是T0级别,无论是高级官员,亦或是基层官员,都能依靠俸禄养活一大家子,这也与汉时粮食有极强的购买力有关。

    汉家制度充满人性,给官员开高工资,就是要“高薪养廉”。

    唐朝的官员俸禄与汉朝相仿,宋朝的官员俸禄为历代最高,但单论幸福感而言,是远不如汉朝的,原因有二,

    第一,汉朝的俸禄只发粮食,唐宋时是钱、布、粮混在一起发,无论是钱还是布,都远不如粮食值钱,折算汇兑间的损耗都算在官员自己身上,而汉朝则是一步到位,直接发放粮食,用钱买粮不合算,用粮换钱可就太合算了。

    另外,粮食的购买力,一直是硬邦邦,无异于现代的黄金,甚至要比黄金还能打。

    第二,总体而言,汉朝的经济一直处于一个平稳阶段,直到西汉末,钱才开始大幅度贬值,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加上外部原因,各种商品一直起伏不定,价格也是忽高忽低,给官员的俸禄虽高,实际上,每年能买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汉朝则不同,夸张一点的说,在高皇帝时汉朝官员俸禄能买什么,在武帝时也基本差不多,时至刘据一朝,官员俸禄则更多。

    说实话,官员俸禄是多开还是少开,刘据思考了很久。

    汉、唐、宋都是高薪养廉的战略,我多给你钱,足够你生存,甚至是优越的生活,你就不应该再贪腐了,

    这更像是朝廷和官员间的君子协定。

    效果也很不错。

    所以这群官员会说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话,无他,皇帝是真养着他们啊!

    相对应的,官员们也会对给他们饭碗的皇帝忠臣,有一种主人翁精神。

    少给官员开俸禄的典范,就算不说,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明朝。

    与前朝不同,明朝奉行的是低薪加上强力贪腐的策略,这与朱元璋的个人境遇有关,他见过了太多贪官,哪怕他是天子,天然上,它依然是小农思想,对官员天生就有一种厌恶,

    不讨论朱元璋对错与否,单论低薪加贪腐的战略,毫无疑问是失败了。

    越是贪腐,官员越贪,明朝贪腐官员的数量,远超其他各个朝代,

    究其原因,已经被讨论的够多了,朱元璋开出的俸禄,官员们都没办法维持基本生计,他们能不贪吗?毕竟不是人人都有为国奉献的情怀。

    而且朱元璋也搞错了因果关系。

    在汉朝国家、朝廷和官员是三位一体的,这三者都代表着国家形象。

    明朝开始,就不一样了,再有情怀的人也要吃饭啊,朱元璋对官员的低薪策略,只会让大明官员意识到一件事情,

    皇上没把我们当官员,把我们都当成牛马了。

    所以,大明官员说不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样的话,也越来越没有家国情怀。

    综合考量下来,刘据还是选择了高薪的策略。

    只不过刘据的高薪,还有一点点门槛,考成法范围内的绩效考核。

    每月开俸,是大汉官员最美的日子,大司农署迟迟未算出,官员们本以为还要拖延一阵,却没想到陛下出手,直接就把问题解决了,这远比刘据解决残兵生计问题,来得更有声望,

    一时,在官员间,又是将陛下的声望推到新的顶峰。

    霍光眼中难掩崇拜之情,行礼道,

    “陛下此举,洛阳尽是万岁之声!微臣拜服!”

    霍光有能力,不,是非常有能力,天花板级别的文官,满天下的去找比霍光还要优秀的官员,恐怕没有了。

    那么,霍光都已经这么强了,他还慕强吗?

    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