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 章 俺是打铁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5 章 俺是打铁的 (第2/3页)

筹扔在案几上,“换哪个都不对。”

    霍去病愣了下,随后恍然,他与据哥儿心有灵犀,刘据话音落下,霍去病第一时间就知道据哥儿在想什么了,

    “我去找丁缓。”

    “速去。”

    刘据挥挥手。

    霍去病走出后,侍中窦富补上,便繁对事,查缺补漏,这活儿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不仅要察言观色,更要是个“万事通”,随时应对皇帝的问题,比如皇帝用膳时,看到某个菜式,突然问到侍中某个典故,侍中都要迅速作答,若答不出,可能就要失业了。

    不过,窦富做得不错。

    “陛下。”

    刘据拿起算筹,朝窦富问道,

    “爱卿,你与他俩说一说算筹吧。”

    “是,陛下。”窦富对着金日磾和霍光说道,“大汉算筹271根....”

    简单介绍两句后,窦富又话锋一转,

    笑话,陛下这么问,肯定不是让自己说算筹是怎么来的,再说了,看看眼前的两位是什么人,

    金日磾和霍光!

    自己再博学能有他们博学吗?!说太多不过是卖弄罢了!

    自己应回答的另有其事。

    “此算筹计算繁琐。”

    侍中窦富在旁默默观察了半天,霍去病一说要找丁缓,他就瞬间通窍了,陛下正是察觉到自己看出来了,才特意问得自己,

    陛下不是要变革算法,而是要重做个算筹,故此才要找来丁缓!

    用刘据的话来说,是革新生产工具!

    不要以为古代不需要技术,或者说技术不重要,实则在古代每次生产技术革新,都会带来巨大的震荡,生产技术变革了生产力,进而改变了社会结构,

    如铁农具出现以前,一个人就能耕那么大块的田,就算你再有力气,再能干,也无非是多一些,多一些的部分不会太超过,所以以劳役地租为形式的井田制能存在,

    井田制存在分封制也就能存在,

    分封制存在,周王室才存在。

    等待铁农具开始普及,随随便便一个农民的生产力,都可以广泛提高,哪怕是最瘦弱的农民,手握铁农具也能比之前最能干的农民生产多得多,

    华夏人最勤劳,但说的难听点,也卷。

    我能种更多地了,我为什么不种?凭什么还要种井田那么一小块?

    于是农民开始辟土开荒,从而影响了政治,井田制干不下去了,周王室也就没有威信了,

    春秋战事频发,也是在“辟土服远”的大基调上,为什么要开辟土地,不就是为了占领更多的耕地吗?

    春秋战国两世的破碎重组,说是因农具变革开始,一点都不过分。

    窦富继续道:“每次取算,都要重组算筹两到三次,最开始还好,用于简单计算时,哪怕重组算筹两到三次,也可以记住,但像计算天下仓粮如此复杂庞大的运算,反复重组算筹,就难免会出岔子。”

    金日磾深以为然的点头。

    大规模的计算算多了,人也晕了,每一次重组算筹时,还要记着上一次的计算结果,脑子清醒时还能记得,脑子一晕,还上哪记去?因此可能就需要反复计算,在这一环节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

    金日磾满眼敬佩的看向陛下,

    这个思路简直太新奇了!

    整个大司农署为了算清仓粮想尽了办法,却唯独没想到要改变手上握着的算筹,思路一开,金日磾顿时清明许多!

    陛下的提点,让他有种恍然大悟的通透感!

    说来,改变一下算筹不是难事,可第一个想到的人,是真的厉害。

    刘据总是能以不同的角度给出思路。

    在古代,真的太需要这种人才了,更让人欣慰的是,有这种能力的人才还是大汉的皇帝,当一艘巨轮上,有如此见识的船长,船上的人简直不要太舒服!

    刘据赞许的看了侍中窦富一眼,

    把窦富的话精炼一下,

    现在的算筹,存在一个进位效率低的问题!

    因为进位效率低,所以没办法计算庞杂的大数目,而且,算筹格外繁重,光是算签就有近三百根,来回拨动还浪费时间呢,这完全没有必要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