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与天争命 (第2/3页)
时期,但至少不能继续加速消融了。
虽然冰川加速消融,会在短时间内加大长江黄河的年径流量,但这种增量是不可持续的,大概只能增加几十年。
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估计不用十几年,海螺沟冰川就会彻底消失,一旦海螺沟冰川彻底消失,后果就是雪域高原的气温迅速上升,本来就没有多少降雨的雪域高原,很快就会陷入干旱之中,导致高原荒漠化加速发展。
同时陆地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光带来的热量,这又会继续加速全球变暖。
因此现阶段,王鼎团队的人造冰川项目,就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冰川,同时实现冰川的规模恢复,同时利用覆盖不错的光伏薄膜反射太阳光,实现类似于冰川调节局部气候的效果。
反正这些冰川覆盖区,本来就会反射太阳光,因此采用光伏薄膜进行替代,可以一举两得。
一方面保护了冰川,让冰川可以继续扩大规模。
另一方面又让局部气候恢复到一个比较好的阶段。
今年七月份的蜀省降雨量非常大,比往年多了近27%左右。
这导致长江的水量充沛,甚至出现局部溢出的情况,说白了就是有一部分地方发生了洪涝灾害。
这个时候,如果雪域高原的冰川融水还在加大,这会让长江的蓄洪压力不断加大。
因此如果可以控制冰川的消融速度,这就可以进一步调控长江的季节性流量。
海螺沟冰川的人造冰川项目,目前仅仅是实验项目,如果今年测试效果还可以,官方准备大规模投资建设这种人造冰川。
反正现在全球变暖,国内的东部地区,甚至是西北地区,年降雨量都在增加,这个时候反而是培育冰川的大好时机。
毕竟下游水量充沛,那这些作为上游的冰川融水就可以减少了,甚至可以不需要。
反正今年整个西北地区,已经全面完成了自来水、污水系统的升级改造,这一次改造完成之后,西北地区的人均生活用水量,几乎可以和南方地区相差无几了。
甚至还增加了一部分生态补水份额和一部分农业用水份额。
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工业用水方面不增反减,因为官方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就公布了全面工业升级计划。
该计划强制要求所有需要用水的企业,必须安装工业污水循环利用系统,或者将污染水介入专门的污水处理厂管网之中。
其中那些化工企业、重工业企业、纺织企业、食品企业就是重点监控目标,不安装专业设备和介入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后果就是工厂被强制关停。
当然,其实很多企业已经主动建设了内部的污水循环利用系统,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主要是这套系统可以将工业污水的利用率拉满。
特别是那些平常用水量非常庞大的企业,改用污水循环利用系统之后,用水成本可以下降到之前的10%到20%左右。
可以降本增效,哪个工厂不愿意改造?
因此随着这些改造不断推进,才过去了四个多月时间,华北平原的工业用水规模,就整体下降了48%左右,如果进一步推进改造,最后大概可以整体下降90%左右。
这种改变,就意味着当地如果愿意下血本,甚至可以再发展出之前十倍左右的工业规模。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现阶段国内的工业产能,就干得全世界的其他工业国叫苦连天,再扩大十倍规模,那其他工业国就算是全部停产躺平,赛里斯的工业产能仍然没有办法被消化。
当然,如果全世界的全部人口,消费水平都和国内的人均差不多,那增加十倍工业产能倒是勉强可以消化掉。
问题是,全世界的全部人口要实现赛里斯的人均消费力,几乎等同于痴人说梦话。
而且增加十倍工业产能,这可不仅仅是用水一方面的事情,电力方面国内勉强可以解决,建筑材料也勉强可以拉到十倍左右。
但工业产品需要的钢铁、塑料、铝铜等原材料,现阶段几乎不可能拉高十倍产能。
不过就算是如此,赛里斯此时的工业整体潜力,也几乎是2025年的3倍左右。
没有错,2028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