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四章:大唐皇帝诏令,大唐皇太子教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九十四章:大唐皇帝诏令,大唐皇太子教令! (第1/3页)

    太极宫的动作很快。

    不单回复东宫的奏请,还一并把孙思邈等官员任命的诏书,传达过来。

    济世馆。

    设大学士一名,总领济世馆一切事务,正七品官位。

    直学士若干,协理大学士,副手职位,从七品官位。

    其他学士若干,官位基本上在九品。

    从任命诏书下达,孙思邈接诏,他算是正式出仕,入朝为官了。

    “臣拜谢殿下恩典。”

    孙思邈也从自称草民,过渡为臣了。

    李承乾不置可否,他道:

    “太医署有成熟的医疗培养教育体系,并有不少的医者学员……。”

    在隋唐时期,太医署制度是荣臻完善,集医、药与一体的医药机构。

    济世馆开设的初衷,并不与太医署冲突。

    两者的目标不同,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

    李承乾要的就是两个机构,相辅相成,互相合作。

    并且他给李二的奏请中,特意提出将太医署从太常寺划拨独立出来,提半级,成为与济世馆同级机构。

    李二也在回复中同意,给太医署也下达旨意。

    如今的太医署,也算是水涨船高,成为正七品官署。

    既要人家太医署办事,跟济世馆配合,自然是要给个甜头。

    你连级别都不给人家提,还指望人家会怎么配合?

    他固然以太子的身份压太医署,不敢不听,但办事的是人,人要是心头不满,乃至于怨念,事倍会功半的。

    杀人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失人才,既有办法能够妥善解决的,没必要弄得复杂,出现流血事件。

    当然,要是太医署的官员不识好歹,阳奉阴违,他不介意让李二换一批。

    “如何处理跟太医署的关系,你心里要有章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一条宽阔的道路。”

    李承乾说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心齐力,团结大家才能办成大事。”

    这点道理,他不用说,孙思邈也是知道的。

    但官场上有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同行之间的高低,也不是那么好相与的。

    孙思邈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上,都是有名望,医术得到高度认可的。

    所以,李承乾也怕孙思邈出现自视甚高,看不起太医署的医官,遇到点事就不屑与之为伍。

    这是善意的提醒,也有小小敲打之意。

    “臣明白。”

    “为了天下大事,造福万千百姓,臣会恪守本心,以大事为要。”

    孙思邈点头道。

    “你也不用那么担心,只要是对的,在孤这里,自然会有说法。”

    “孤会站在你这边。”

    李承乾轻笑道:“济世馆开设,孤叮嘱你的几件事,你要尽快找到方向。”

    “有许多病症经验摆在眼前,你们从其中细查,结合你们所知所学,应该不会太难吧。”

    一个是早夭。

    一个是产妇。

    一个是伤口化脓。

    一个是风寒。

    其实李承乾是知道这些的应对方法。

    但他这么提出来,孙思邈他们还如何从摸索之中,建立一套基础理论体系?

    一套医学体系,连基础理论都没有,如何有未来?

    李承乾把饭喂到他们口中,以后又该怎么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