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2章 李承乾:拿我的钱办我的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262章 李承乾:拿我的钱办我的事? (第1/3页)

    魏王府。

    百济王太子身着素朴却不失规整的本国服饰,在侍从引领下踏入魏王府。

    刚进正厅,魏王李泰便从主座起身,脸上挂着志得意满又佯装亲和的笑。

    李泰率先开口:“扶余公子,快请入座。”

    说罢,抬手示意。

    百济王太子扶余隆忙躬身行礼,说道:“魏王,此番前来,实是带着百济上下满心的感激。若不是魏王从中斡旋,投降之事,不知还要历经多少波折。”

    言辞恳切,眼中满是诚挚。

    扶余隆也没想到,事情的转变会这么快,当日在朝会上的见闻,也让他深切感受到了魏王在大唐朝廷的影响力。

    自己先前想要面见大唐皇帝陛下都不能,现在却是直接功成。

    况且现在他交好魏王,在长安也是很有作用。

    毕竟从此之后,扶余隆就不可能返回百济了,而是要充当质子,一直在长安生活。

    直到父去世后,才会回到百济继承王爵。

    所以跟魏王的交好,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这会让他住在长安更为舒适安全。

    李泰笑着虚扶一把:“扶余公子言重了,本王不过是不忍见生灵涂炭。”

    扶余隆微微摇头,郑重道:“魏王谦逊了,朝堂之上诸多反对之声,皆被殿下一一化解,若没有魏王全力支持,这受降一事哪能如此顺遂。”

    这番奉承,显然是让魏王感觉很是受用。

    李泰看向柴令武,轻轻点头。

    这意思,从现在起,扶余隆也算是自己人了。

    柴令武适时说道:“我听闻百济在造船技艺上,颇有特点,如今大唐海船稀薄,不知扶余公子可否安排百济船工前来大唐。”

    唐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尚在恢复之中,海上贸易规模相对有限。但随着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海上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广州、交州、明州、福州等沿海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吸引了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商人。

    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建立了较为密切的海上交往,在东北亚方向开辟了堪察加半岛鄂尔次克海航线;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与林邑、真腊、室利佛逝、天竺等国的海上贸易往来频繁;与西亚地区的波斯等国也有一定程度的海上贸易联系。

    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这些地区,而外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大唐。

    然而,因为先前战乱,大唐初立,实际上水师军队并不多,能够海上作战的战舰也相对较少。

    历史上,是因为李世民第三次准备攻打高丽,不顾群臣反对,强行下达诏书,要建造三千五百艘战舰,并且操练数万水军,这才使得大唐的水师军队进一步扩大。

    建造战舰的任务,主要是交给剑南道负责,此前已经打造了1850艘,还要打造1650艘。

    但此次造船任务引发了剑南骚乱,大规模建造战舰对国力和百姓的负担有着巨大影响。

    最后因为李世民驾崩,导致没有发生第三次东征高丽。

    但这些战舰,奠基了大唐海上贸易的繁荣,更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基础。

    现在,因为太子李承乾直接就把高丽给灭了,李世民自然不会不顾百姓生活,强行去建造大量战舰。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唐不需要更多战舰了。

    随着煤炭厂的不断兴建跟发展,煤炭的利用已经开始向着大唐更多方面去利用,尤其是在锻铁方面,煤炭比之木柴更能锻造出优质的精铁。

    而煤炭带来的巨大收益,也让李世民感到很是震撼。

    煤炭的运输是个大问题,马车只能小部分运输,大规模的运输,只能是依靠漕运。

    目前的朝廷漕运船只捉襟见肘,李世民已经下令各地不断开设造船厂,但合适的船工,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召集到的。

    为此,魏王就盯上了百济的船工。

    毕竟百济在海航造船技术上,也许比之大唐有些差距,然百济因为地理问题,临近海边,有经常的船工非常之多。

    这个计策是柴令武提出的,其第二目的,也是为了打击太子在辽东的经营。

    太子在辽东大力开设造船长的消息,目前也已经是传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